论幸福小组

作者: 赖信瀚 【 转载 】 来源: 新使者 2023-05-27

作者︱赖信瀚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南中会大同教会牧师)


简单来说,幸福小组的事工理念就是把企业经营的思维带进教会治理的实务之中。在这样的思维中,“福音”成了需要销售出去的产品,而市场的调查、品牌的形象、行销的话术、成本的控管、投资报酬率的评估……等等,都成了需要去拟定的策略。


近年来,中南部某大型教会快速的扩展,“教势”急遽增长,除了引来诸多教牧同工羡慕的眼光之外,也吸引了许多教会组团前往取经,希望能够借此掌握“教会增长”的秘诀。因此,近几年来所谓的“幸福小组”,成了许多教会的流行趋势与重点事工。好像在这个时间点上,教会若没有推动“幸福小组”事工,就跟不上流行,就没有搭上这一波教会复兴的浪潮了。其实,这样的情形对台湾基督教界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追求“教势”的增长,在过去几十年来,早已成为台湾基督教界中的显学。不论是“跨海取经”,或是“在地仿效”,“教势增长”几乎已成了所有教牧同工追求的梦想与内心的渴望。

“幸福小组”事工为什么会快速的崛起,并获得许多教牧同工的追捧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有效!只要把那一套学回来,照着推行,坚持下去,对于“教势的增长”会有很明显的效果。当然,事工推行的效果取决于教会本身的权力结构和生活文化。在长老教会的制度下,牧者权限受制于小会,若小会不支持,牧师很有可能会为此丢了饭碗。有时候牧师为了得到小会的接纳与认同,甚至不惜抱着“殉道者”的心志去沟通、争取,为了能够推行幸福小组事工,可说是用尽了心力。因为幸福小组的模式只要坚持下去,它是可以改变教会的权力结构和生活文化的。是的!不可否认,“幸福小组”事工的推行,对达成“教势增长”的目标很有效!

既然有效,那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呢?各教会都应该赶快去推行,假以时日,我们就可以翻转这个世界了!不是吗?就我身为第一线教牧工作者的观察,近代台湾教会热衷于学习教势增长之“术”,远远超过于研究实践圣经之“道”。当我们想尽办法把人带进教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我们能否塑造这些人活出圣经的真道。个人对幸福小组事工模式是持保留的态度的,因为其理论基础与基本思维,伤害了基督教福音的核心价值。

简单来说,幸福小组的事工理念就是:把企业经营的思维带进教会治理的实务之中。在这样的思维中,“福音”成了需要销售出去的产品,而市场的调查、品牌的形象、行销的话术、成本的控管、投资报酬率的评估……等等,都成了必须拟定的策略。在这样的思维中,所谓的“教势”被化约为两个数字,那就是“信徒人数”以及“年度决算”的金额。身为一个驻堂牧师,当一同治理教会的长老们以主日聚会“人数的增减”和“年度决算”的数字在评价我的工作时,我是真的感到无言了!

幸福小组事工既已导入了企业经营、品牌包装,以及市场行销的概念,那么,在所谓事工果效的评估上,区牧、小组长及小组成员,也当然就会承受了某种程度的“业绩压力”。牧区和牧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就难免会产生一种彼此竞争的氛围。在竞争氛围之中,区牧、小组长为了累积声望、提高自身在组织中的影响力(这诱惑和亚拿尼亚夫妻类似),也就势必要更精确的去过滤福音产品的广大“受众”,以期让效率最大化,达到业绩长红的目的。当“福音产品”的受众成为被评估的对象,将严重伤害福音信息的本质。举例来说:开发一个潜在客户要花费多少成本?又能够获得多少收益?如果成本耗费太大,可预期的收益又太少,这“潜在的客户”很可能就会被舍弃。因为在企业经营的思维中,控管成本、增加收益才是王道!但福音的事工、生命的志业是绝对不能这么搞啊!

在教会企业化、福音产品化的思维下,教牧同工成了“经营团队”,主任牧师是企业家兼艺人(形象包装成为必要选项),牧者不再是“职分”,而是沦为“职业”;“福音广传”被具体化为“组织扩展”,“福音”成了产品,各牧区成了中盘商,各小组成了经销商,“业绩”成了权力数字。今天,有许多的教会都尝试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花费心力在搞市场区隔与行销话术,务求要把自己所谓的“福音产品”推销出去,其目的就是吸收新血、扩大组织。为此,每场聚会都搞得像作秀,追求要有新鲜感、要能够吸引人,特别是针对自己设定的标的族群,来设计规划相关的活动主题。为此,许多超酷、超炫、超ㄅㄧㄤˋ的教会活动就应运而生,这些当然都能够吸引人,也都很有新鲜感。但新鲜感过了之后,信仰的本质还能在各人的生命里留下多少呢?

再进一步反省,到底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教会的福音事工呢?教会推动福音事工,是期许自己成为照亮这个世界的“金灯台”,抑或是教牧同工,假借上帝之名,为荣耀自己而建造的“巴别塔”呢?到底我们想追求的是上帝旨意的成全,抑或是以成就以上帝的旨意为名,来追求自我实现、遂行自己的权力欲望呢?在福音事工得以顺利推展之际,教牧同工本身也会落入极大的试探,特别是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因此,一旦走向这条路的教牧同工,几乎都很难回头。因为这样的事工模式会改变教会的权力结构与生活文化,从而赋予领导的牧者极大的权力和优渥的待遇,甚至还有许多附带的“福利”。如此一来“为门徒洗脚”充其量只是产品包装与行销的话术,和市场上“以客为尊”的口号,基本上都是同一种图腾。而实际状况是,牧师变得高高在上,甚至连信徒想要见牧师一面,都得要经过重重关卡。

毕德生牧师就曾对于教会一味追求增长的趋势提出反省。他只牧养两百人的教会,超过这个数字的,他都会设法辅导转介给其他合适的教会。他曾表示,因为他的记忆力只能熟记大约两百个人的名字,因此,他认为自己只有牧养两百人教会的能力。他说:“如果连会友的名字都叫不出来,那么自然也不太可能去了解这个人的家庭、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状况,如此一来,怎么能说自己是关心这些羊群的好牧人呢?”

“顺服就蒙福?”也不知道这是谁喊出的口号。许多教牧同工都很爱挂在嘴边,但圣经里可找不到这句话啊!事实上,许多新兴宗教都具有这样的特性:信徒对信仰领袖几近疯狂的个人崇拜,以及近乎洗脑的教导模式。这在今日快速扩展的大型教会中也似曾相识,许多基督徒对牧者的“顺服”几乎达到“盲从”等级,主事的牧者所说的话在教会组织之中,几乎等同于“圣旨”。一味的追求教会增长,将造成教导内容浅化,信仰观念扭曲,握有权力的牧长领袖逐渐腐化,基督教信仰严重的世俗化。而基督信仰走到这个地步,跟一味追求“增长”的狂热是绝对脱不了关系的。

就我个人从事全职教牧工作将近二十年的经验,我认为牧者和信徒之间的关系乃是双向动态的关系。牧师不仅仅是教导者,信徒也不仅仅是领受者。在教导和领受的过程中,牧师也借着信徒的回馈在学习;信徒在领受牧师的教导之后,能独立思考并加以反馈,可以帮助牧师看见自己的盲点,并刺激他自我成长。对牧者来说,在牧养教会的过程中,不一样的看法,甚至是反对的声音,那都是非常值得珍惜的。然而,在幸福小组大行其道的教会中,那些愿意深入思考信仰问题,或是带着批判思考能力的信徒,他们通常都是被孤立的。由于这些人的想法和教会官方立场不同,因此往往被视为麻烦人物,会阻碍教会的发展。教会的态度往往是:反正这些人是小众,孤立就好,时间久了,他们受不了,自然就会离开了!众所周知的,动力越是强大的车子,就越是需要优越的“制动力”;简单来说,车子不能只是跑得快,却没有好刹车。空有动力却没有刹车的车子,只会有一个下场,这是无须赘言的。带着批判思维反省信仰教导的人,对只顾着往前冲的教会而言,就是刹车。当教会没有刹车,我们不难想见,她所面对的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回到神学来思考,“策略”与“基督的爱”在本质上是彼此不相容的。拟定策略的基本思维是“投资报酬率”;而在福音的本质上,“基督的爱”是全然不计代价的!因此与“拟定策略”这件事相对的是:在信仰的思维中,我们不应、也不能把福音事工当成是一种“销售产品”的手段。我们之所以传福音,是因为“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林后五14),是因为福音行动本身就是基督徒的本分,这行动本身不仅定义了何为“基督徒”,也证明了我们身为耶稣基督跟随者的特殊身分认同。信仰实践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也不能称为“福音策略”;它本身就是一个“基督徒行动”。在基督的真、基督的善、基督的美里头,我们在这个世俗环境中如此生活、如此行动乃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唯有如此行,才能回应自身受造的缘由,彰显上帝借着主耶稣赐下的恩典。当所有人都汲汲营营要达成马太福音二十八章的“大使命”时,又有多少人回想起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五章所提到的“大审判”呢?

最后我必须再次强调,追求教会增长绝不能牺牲了福音的本质与价值,当福音信息被扭曲,就算教会信徒人数再多,对上帝国度的建造都不会有任何的意义与价值。主耶稣曾严词训诫文士和法利赛人,这话对今日一味追求人数增长的教会也适用。祂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做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马太二十三15)慎之!戒之!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