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神验中的忠心仆役

作者: 张传道 【 原创 】 2025-08-13
音频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3-4 我们的劝勉不是出于错误,不是出于污秽,也不是用诡诈。但 神既然验中了我们,把福音托付我们,我们就照样讲,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 神喜欢。

        身份往往意味着权利。医生的身份,使他拥有行医的资格与地位;教师的身份,使他拥有教导与评判的权柄。但在神的国度里,身份首先意味着的不是权利,而是责任。当保罗回顾自己在帖撒罗尼迦的服侍时,他运用多重形象去刻画事奉的全貌:仆人、母亲、父亲、使者。这不是文学的修饰,而是基于对自己在神面前的真实定位。在这四重身份中,「仆人」是最根本的起点,他的时间、使命、资源乃至生命,都属于差派他的主。仆人的价值,不在于赢得多少人的掌声,而单单在于是否忠于主人的托付、在于讨差派他的主人喜悦。正因如此,保罗在本段经文中毫不含糊地宣告:「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这样的宣告,既是对身份的自觉,也是承受使命的担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属灵仆人,不会把服侍变成取悦人的表演,而会把一切精力倾注在那位察验人心的神身上。

        保罗回顾了他与同工在帖撒罗尼迦的侍奉经历。他们并不是在安逸的处境下选择来这个城市传道,而是在鞭打与监禁的羞辱之后,仍然「靠我们的神放开胆量」。这不仅表明了他们的勇气与使命感,也显示他们的事奉根基完全在于神的托付与同在。接着,保罗提出了三重否定「不是…不是…也不是这三个句话明显是有针对性的澄清与辩护的。原来当时的希腊世界,常有一些巡回演说家、哲学家,他们带着新奇的思想在各城游走。他们的外表虽然看似追求智慧、真理而做工,但实则动机掺杂,目的多半是为着个人的利益与声望。正如昨日的经文所说,保罗迅速的「逃离」帖撒罗尼迦时,使得反对者很有能就借题发挥。所以,保罗必须从动机的纯正性上作出澄清。这样,第3节就自然承接了第1–2节的重点,在神里的胆量必须配合在神面前纯正的动机。


        这里的「劝勉一词,在原文中有多重含义,可以翻译为「劝告、勉励、安慰」。它既可以指一种行动——即向人劝说、鼓励、安慰,也可以指一种内容——即所传递的内容和宣讲的主题。那么在这里,保罗究竟是在强调他劝勉的方式,还是他劝勉的内容呢?从上下文来看,这里很可能是一个双重含义的用法。一方面,保罗确实是在回顾他与同工来到帖撒罗尼迦时的行动——他们在逼迫中仍然「放开胆量」传讲福音,这是带着勇气的劝勉;另一方面,保罗也在强调他们所传的信息本身——不是虚妄的道理,而是出于神、关乎真理的劝勉。所以,就此而言这个词同时涵盖了方式与内容:方式上,他们真诚而公开的行动;内容上,他们所劝勉的是真实无误的福音。因此,「我们的劝勉」一词,概括了保罗整个事奉在方式与内容上的合一一种从神而来、带着勇气、动机纯正、信息真实的劝勉。建立这样的前提,对于我们参与教会的服侍,真的是一个极大的祝福与提醒。笔者刚毕业出来服侍时,总以为只要信息本身讲得清楚、经文解释得准确,就能带来改变。但后来发现,若传递的方式缺乏生命的温度、缺少与听众的真诚连结,即便内容再正确,也可能在听众心中失去力量。同样,若方式很有感染力、很贴近人心,但信息本身掺杂了其他的东西,那带来的感动也只是暂时的情绪波动,无法扎根于生命之中。保罗的榜样提醒我们,方式与内容必须同样纯正,以此才能成为「讨神喜悦」的事奉。方式要出于对神的敬畏与对人的爱,而不是为了讨好人心;内容要根植于神的启示与福音的真理,而不是世界的观念。这样的合一,不仅让我们免于落入「技巧取胜」和「知识堆砌」的陷阱,还能让福音在神的百姓中存到永远。

        保罗为了更具体地说明他的劝勉为何纯正,他紧接着从三重否定的角度作出澄清。「错误」一词在蒲草纸文献中常带有主动的「欺骗、误导」之意,指有意将人引向歧途的行为。不仅如此,这个词在彼得后书中甚至被翻译为「妄行」,强调假教师以虚妄的言辞迷惑人心。从这个意义来看,保罗首先否定了自己在信息真理性上的任何偏差——他的劝勉并非虚假、谬误,也不是刻意编造的谎言;「污秽」一词在新约中多与道德败坏或不洁的动机相关,常指内在动机的败坏与不圣洁。保罗在这里意在强调,他们的服侍并非出于私欲、贪婪或不道德的目的,而是出于清洁的良心与对神的敬畏;「诡诈」则进一步触及服侍的手段与方式,这是商业和政治领域中常见的术语,描绘一种带有欺骗性的策略、暗中的计谋或操控性的手段。保罗断然否认他在传讲福音时使用任何隐秘的操纵或不正当的方式来博取信任。如果我们细心,就不能发现保罗的这三重否定并非随意罗列,而是循序递进的为保罗的事奉建立正确的根基:真理上——信息本身绝非虚假、动机上——内心意图绝非污秽,方式上——方法绝非欺骗。与前文正面描绘的「方式与内容的合一」相呼应,这里则是从反面彻底排除了信息、动机、方式上可能的瑕疵,使帖撒罗尼迦信徒明白,福音在他们中间的传递,不仅源于神的托付,更是在全程中保持了纯正无伪的品格。

        在否定了他人对自己劝勉的错误言论之后,保罗开始转向揭示这种纯正事奉的根基:神的甄别与托付——他们之所以这样传讲,是因为神验中了他们,把福音交付给他们;因此他们的目标不是迎合人,而是讨那持续察验他们心的神喜悦。

        冯荫坤指出,这两个子句都用了被动语态,这是新约保罗书信中常见的「神圣被动」,暗示真正的主语是神自己。保罗刻意用这种语法,让人明白,他的事奉起点并非出于自我追求或人的任命,而是源于神的主动检验与差派。「验中」原意是「经过严格试炼与审查后,被认定为合格」。这里用的是一个完成时态,表示这是一个过去已经发生、并且其效力延续至今的事实。仿佛保罗在神面前就是一项建造的工程,不仅竣工而且也已经通过了验收,并且至今仍被神所使用。正因如此,外界的质疑、逼迫,甚至诽谤,都不能撼动神自己在保罗身上的作为。而「托付」一词在原文中与「信」是同一个字,冯荫坤在此的延伸就是主人把极其宝贵的产业交给自己所信任的管家,并要求他全权管理。还有,这里强调的不只是任务的分派,更是责任与忠诚的要求:被托付的人必须对主人负责,而不是对旁观者负责。这种语法结构与神学内涵共同传达了一个真理,事奉的起点完全出于神的主动、先有神的察验、然后才有神的托付。若跳过神的试炼,只凭热心、机会或人脉就进入服侍,我们终极会失败。保罗的论述提醒我们,真正的服侍者必须先在神面前被炼净,然后才能被神派出去承载祂的福音。


        既然已经被神验中,又把福音托付给我们,那么我们的回应必然是——「就照样讲」。「照样」在原文中带有「与之相符合、按之领受的去做」的意思,这意味着保罗并不是随意发挥,而必须是忠实的传达神原本的信息。这里保罗特别指出,他们讲道的动机不是要讨人喜欢,而是讨那察验人心的神喜悦。这句话揭示了事奉中极容易被忽略的核心——服侍的动机。许多事奉的失败,不在于真理不够清楚,而在于动机被改变了。例如当传道人过分在意听众的反应、会众的掌声或外界的舆论时,就会不知不觉调整信息,使其所要讲的更「合胃口」,但最后本质就已经离开主了。这对今日的我们有两方面提醒:第一、不要跳过被神炼净的过程。在事奉中,恩赐的操练固然重要,但神更在意器皿的洁净与动机的纯正。若未经试炼就急于担当,事奉的根基必然会被动摇;第二、不要篡改信息。作为福音的管家,我们的责任是「照样讲」,按主所交付的原意传递真理,即便这信息不讨人的喜欢,也要忠于那位托付的主。在神的国度里,资格不是出于人的证书,也不是靠什么资历、地位所取得,其根源在于那位察验人心的主(他知道万人的心)。正因如此,忠心的仆役不会被外界的赞美或攻击左右,而是持守一颗单纯的心,不讨人喜欢,只讨神喜悦。

        在今日的经文中,保罗向我们阐述了事奉的核心逻辑:先有神的验中,才有神的托付;先明白自己是管家,才能保持单一的服侍动机。因此,让我们常常自问:我的服侍是否出于神的试净?我的信息是否忠于神的托付?我的动机是否单单讨神喜悦?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自省与渴慕前行时,便能在神的检验中被看为合格,并在神托付中作那忠心又有见识的仆人,直到主再来。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