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主来的突然性与审判
-
音频
-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3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
在信仰生活中,有一个问题常常引起人的兴趣与讨论「基督什么时候再来?」从古至今,许多人试图推算日期,甚至因此走上异端的道路。然而,保罗提醒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他们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去揣测年日,而是过一个正确的生活。此外,因着保罗在前文中安慰信徒,那些已经「睡了的人」在主再来时要与仍活着的人一同与主相遇。这个群体性的安慰,仿佛让信徒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所以,在进入第五章时,保罗有意提醒信徒,不要把这种盼望误解为一种可以懈怠或无忧无虑的状态。相反,主的日子临到有其「突然性」和「审判性」。因此,他在劝勉中,既要给信徒盼望,又要提醒他们警醒。
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保罗以两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来说明主再来的场景,祂的降临「好像夜间的贼」,又如「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这两个比喻都揭示了一个真理——主的再来是突然而无法逃避的事件。
不用写信给你们:在保罗的书信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总是面面俱到的阐述与信徒有益的信息。可是这一次,他却说「不用写信给你们」,这句话的直译是「你们没有需要写给你们」。保罗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主题不重要,而是强调信徒已经在这方面有了足够的教导与清楚的认识。原来,「时候」与「日期」这两个词是一个常见的组合。前者指较长的时段(着重在「量」方面),后者则指特定的时候(着重在「性质」方面)的表达(多一2-3;徒一7)。如果按此区别来理解保罗的表达,他则是在说「主再来之前必须过去的时间(量),以及标志末日来临的事件特质(质)。但是冯荫坤指出,这两个字在原文中都有冠词的引导,则应该被理解为「那时候、那日期」。那么这样的理解,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到了救赎历史的启示中,同时也和下文中「主的日子」相互印证。在犹太文化中,「那时候、那日期」是典型的末世论用语,用来指向神预定的救赎时刻。例如:但以理书多次提到「定期、日期」,表明神对末世有预先的时间安排;耶稣也曾明确指出「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甚至到了使徒行传一章7节门徒来问复活的耶稣「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却仍旧回答「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保罗在此原是承接了犹太传统和耶稣的教导,指出主再来的确切时间,是属于神的主权范围,并不是人所能掌握的。
保罗深知,末世的议题很容易引发信徒的好奇心与推测,所以他就提醒信徒,真正需要知道的并不是更多关于「日期」或「时间」的猜测,而是持守他们已经知道的启示——主的日子必然会来到。这里的「不用写」正反衬出,信徒生活的关键问题不是「懂得太少」,而在于他们是否忠心回应已经启示的真理。在此我们可以建立两点生活与服侍的思考:第一、因着人的不安与控制欲,人们就天然的喜欢要掌握更多的答案。但神有意将一些的「隐秘事」隐藏在祂的主权之中,刻意使人不能完全明白,目的就是让人更多的依靠祂的应许。也只有这样,人的不安与控制欲,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第二、既然主的日子必然来临,信徒就应当以敬畏和预备的心度日。圣经的呼召不是「知道确切的时日」,而是「常常警醒,持守圣洁」。这意味着信徒的生活要以预备为核心,不是随便、荒废度日,而是时时警醒。若主今日就再来,我们是否预备妥当?
好像夜间的贼一样:保罗在这里用一个生动而震撼的比喻来说明主再来的特性。他说「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在中文的语境里,人们往往容易把「夜间」当作修饰「贼」的形容词,但冯荫坤提醒我们,在原文中更自然的理解,是用「夜间」修饰「来」这个字——即「像贼在夜里来到」。由此,保罗的重点不在于「偷偷摸摸」或「无人知晓」,而在于「突然与无法预料」。在圣经的整体脉络中,「主的日子」的来临从来都是面向所有人(包括信者与不信者),并且带着审判与拯救的双重色彩。因此,保罗在此借用「贼」的形象,强调的是所有人都将突然的面对主的再来。正如贼不会事先通知要偷的对象,也不会让人提早有所准备。在此我们有必要谈到「东方闪电」这个异端的错误,他们声称主已经秘密再来,这样的教导与圣经是相互矛盾的。圣经从未暗示基督的再来是隐藏的事件,反而多次强调那是全人类都能目睹的公开显现。启示录一章7节清楚的表明「看哪,他驾云降临!众目要看见他,连刺他的人也要看见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他哀哭。这话是真实的。阿们!」;同样,马太福音廿四章27节也宣告「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可见,主的再来如闪电的公开性,不是只有少数人才看得到的。所以今日在教会中,若有人传讲「主已经悄悄降临」或「只有少数属灵人能经历主的再来」,我们必须立刻辨别其为异端。基督的再来既是荣耀的显现,也是普世的审判,那一天不会向某些人隐瞒,而是全体受造物共同面对的终极现实。
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在这节经文中,保罗进一步形容主的日子来到的情形。他说,当人们正沉浸在「平安稳妥」的氛围中,以为生活安定、没有威胁的时候,灾祸却会忽然临到。这里的「忽然」表明主的日子不按人的预期而来,而是在人毫无准备之际骤然出现。保罗在这里强调的核心是:世人表面的平安与自我安慰并不能改变神所定的日子。主的日子临到时,不论人是否承认,不论他们是否自以为安全,都必然面对神的审判。
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此所用的「说」是一个现在式主动假设语气,它不是指一个重复性的动作,而是指「说」的一种正在发生的状态。所以这句话更贴近原文的表达是「当他们正在说平安稳妥,不管那是什么时候」。这意味着,保罗强调的不是某一个历史上固定的时段,而是指在任何人以为安全而自我满足的时候,主的日子都可能忽然临到。这种「平安稳妥」的心态,其实是人类一贯的处境,旧约的先知早已批判过这种虚假的口号。耶利米书六章14节「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以西结书也同样指出,假先知欺骗百姓说:「平安!」其实没有平安。可见,所谓的「平安」常常会被当作一种麻醉剂,用来掩盖人心对罪与审判的真实光景。霍姆兹指出「平安稳妥」在当时的语境中明显还是带有政治性的意味。因为在罗马帝国的宣传中,「和平与安定」正是「罗马和平」的标志口号。罗马政府自诩为全世界秩序的保障者,他们宣称只要各地的百姓顺服帝国的权柄,服从其政治与军事体制,就能够享有和平与安全。换句话说,所谓的「平安稳妥」是一种政治性的承诺——人若想要和平,就必须向帝国俯首。然而,保罗在这里正是有意的揭露这种幻象。他提醒信徒,真正的平安与稳妥并不在罗马政权的保护之下,而只在基督的再来里才能得着。因此,保罗在此劝勉信徒不要被当下的政治安稳所蒙蔽,以为只要依赖世俗的体制就能免于灾祸。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一个极深的神学张力:世人的「平安」往往是虚假的保证,只是暂时的幻象;而神的平安才是永恒的实在。保罗要读者意识到,当人们依靠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治安来确保未来时,他们其实正处在属灵的盲目之中。所以这种灾祸临到的突然性,就显明世人信靠的根基何等虚浮。那么作为今日的信徒,我们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是经济的保障?政治的稳定?还是基督已然成就、并将要再来的救恩?保罗提醒我们,一切世人的「平安」终将显出虚浮,唯有那在基督里的平安,才能在灾祸临到时成为不动摇的保障。
他们绝不能逃脱:正如肚子里有胎儿的妇人,她们明显的知道生产时必要承受阵痛,但为了胎儿的出生,她们绝不能选择逃避这种阵痛。同样的,世人纵然努力用「平安稳妥」的口号麻醉自己,却最终无法逃避神所预定的日子。米利庚认为这里传达的是「彻底且绝望的毁灭,是一切生命存在之价值意义的丧失」。这个「产难」的比喻,也常被先知用来形容审判的痛苦,强调这种痛苦既强烈又不可避免。耶稣在橄榄山也同样说到「这些都是灾难的起头」,祂也用产难来描述末日审判的必然进程。由此可见,保罗继续承接了旧约与耶稣的教导,将产难用来表达神审判的突然而至与无法逃避这两个面向。Robertson指出「他们绝不能」是一种带着强烈的双重否定用语,表示一种绝对、毫无例外的情况。然而,对于信徒来说,这段警告并非要制造恐惧,而是要引导信徒必须思考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形。正如路加福音路廿章36节耶稣曾劝勉门徒说「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这句话把信徒的眼光转向了我们唯一的出路,警醒与祷告,持守与基督的联合。可见,唯有在祂里面,人才有可能「逃避」审判的烈火,并在祂再来的日子得以站立得稳。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保罗在这里的提醒既带着审判的严厉,也满有牧者的温柔劝勉。他告诉我们,世人纵然高喊「平安稳妥」,也无法逃避那必然临到的灾祸;但对于信徒而言,我们却有一条稳妥的道路,就是在基督里警醒祷告,等候祂的再来。那么,你是否真正的已经把盼望放在基督再来荣耀的日子里?你是否愿意过一个警醒与祷告的生活呢?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