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9 真道的活化与效法
-
音频
-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13-14为此,我们也不住地感谢 神,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 神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 神的道。这道实在是 神的,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弟兄们,你们曾效法犹太中在基督耶稣里 神的各教会;因为你们也受了本地人的苦害,像他们受了犹太人的苦害一样。
在前文中,保罗已经依次使用了三个比喻来描述自己的服侍:像仆人一般谦卑顺服、像母亲一般温柔舍己、像父亲一般嘱咐劝诫。那么接下来,保罗将呈现出第四个身份——使者。虽然他不像先前那样直白的写出「像仆人」这样的用语,但从他对自己服侍的描述,以及他对神话语的态度中,我们可以发现「使者」的身份在字里行间是清晰可见的。这种身份的自觉,不仅深化了他对自己使命的理解;也让我们聚焦在那位差遣他、并传下话语的神。正是这两点,使得保罗的一生都在回应这真道所带来的驱使。当然这道过去如何影响保罗,在现在也必然能影响今日的信徒群体。
为此,我们也不住地感谢 神,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 神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 神的道。这道实在是 神的,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在这节经文中,保罗延续了他在前书中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感恩与称赞,但这一次的理由却有所不同。此前,他的感谢着重在于信徒生命因神的拣选所带来的改变;而在这里,他的感谢则转向另一个焦点:他们以真诚的信心领受了「神的道」。因此,保罗的感谢并不是单单因为信徒在行为上显出果效,更是因为这些果效的源头是他们对「神的道」的真实领受。换言之,他的感恩是对神在信徒里面持续作工的赞叹。
不住地:保罗在这里说「我们也不住地感谢神」,这里所用的副词在原文中含有「不中断的、持续的」意思。当然,这并不是指保罗每天都用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祷告或感恩。而是表达他在祷告与思想中,经常性的把这些信徒带到神面前。另外,保罗的感恩并非因环境顺意,而是根植于神的恩典与呼召。他对神的感谢是一种恒常的属灵状态,是一种在任何境况下都能维持的状态,是他委身于神的一种彰显。接着,若我们延伸来看保罗书信中「不住地」的用法,就会发现保罗即使面对许多不同的教会,他都用到了这个词。这正是揭露出了牧者生命常态,就是将信徒带到神的面前,将神带到信徒的生命中。
听见我们所传神的道就领受了;斯托德指出,新约中最常用来表示「传讲」的字,其原意就是「举止像使者」以及「在大庭广众面前传讲」。这恰好反应出了保罗身份的核心——他不是一位唯利是图的演说家,而是被神差遣的使者。在这里,保罗所使用的句式也值得留意。若更贴近原文,这句话可以被译为「当你们从我们领受所听见的、神的道时候,你们就把它接受过来。」冯荫坤指出,这句话若依次展开,可分为四个层次:(一)「你们领受」,(二)「所听见的道」,(三)「从我们」,(四)「神的」。这里我们会注意到,和合本译为「所传」的词,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原文中。但这并非否认保罗与同工的「传讲」,因为「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因为保罗提供了一个明显的张力,即话语的源头是「神的道」,却必须「从我们」这些使者口中传出。所以,保罗似乎有意淡化自己的角色,不强调身份与权柄,而是把焦点放在使者的本质「他只是管道」。诚然,「道」真正的能力并不在于传讲的人,而在于神的道本身。
在此我们可以建立几个思考:第一、正如前文提到,帖撒罗尼迦信徒之所以得着福音,完全是因为「神的道」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因为人如何竭力传讲。可见,人的劳苦并不是为弥补「道」在传扬上的不足,反而是见证「道」在运行中的大能;第二、保罗在此经文刻意淡化「传讲」的角色,反而突出「听见」的核心。因为「道」的功效并不在于传讲者的技巧,而在于听者是否以信心顺服回应。正如莫里斯所指出,「听见」与「顺从」在犹太的传统中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真正的听道必然伴随着行动;第三、保罗之所以能成为福音的使者,首先源于他自己先是一个听从者。他被「道」差遣出来,因此他的一生必须先活出对神之道的顺服与敬畏。唯有如此,他才有资格呼召别人也以正确的态度来领受与顺从这道。换言之,使者的权柄来自他对「道」的服从,以及这道本身权能。
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保罗为帖撒罗尼迦信徒感恩的理由,不仅是他们「欢迎」这道,更是「接受」了这道,并以之为「真正的神的道」。这不仅强调了福音的本质不属乎人(原是人所不配得的),更突显出其本质上超越了所有人的见证与权威。Robertson提出「运行」一词是由「在里面」和「工作」复合而成,并以被动语态出现。这提醒我们,道的运行不是人的努力,而是神主动的作为。冯荫坤进一步的指出,这个词在新约中几乎都是用在有关超自然的事件上,强调这功效必然源自于神的作为。相比之下,人的话语可以被遗忘或质疑,但「神的道」却带着永恒的权柄与能力,能在信徒心中运行、产生更新的功效。
但需要留意,保罗中这里使用的介词和人称代词组合「在你们中间」。我们一方面相信神的道是普遍具有能力(正如「耶和华的声音大有能力;耶和华的声音满有威严」);但这「道」的能力更聚焦在祂的教会当中——信主之人。莫里斯指出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提醒:第一、这道对信主之人是有能力的,乃是要表达在信主之人看来,这「道」不是可有可无的,乃是带有能力。第二、这「道」在信主之人的群体中——教会,应有绝对的权威,它是教会信息的核心。因此,保罗强调的不仅是人心灵的经历,更是神的道在群体中的权能。所以,教会若要真正活出见证,必须在神的道中被塑造、被更新,使这道持续运行在信徒的生命里。
弟兄们,你们曾效法犹太中在基督耶稣里 神的各教会;因为你们也受了本地人的苦害,像他们受了犹太人的苦害一样:当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真道中活出美好见证时,这个见证并非只带来使徒的感恩,也招致了敌对者的注意。保罗在这里指出,他们的处境与犹太地区的众教会都相似,他们都因着「在真道中」的信仰而遭遇逼迫。
效法:在本节中「效法」是一个名词,意为「仿效者」。区别于我们常常将这个词理解为动词。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若只是动词,那只是偶尔的、局部的行为,好像随时可以停止。但名词的使用却揭示出一个新的地位和身份——效法者。他们不只是去学习一些言语或者动作,而是被塑造成为效法者。换句话说,前者在意的是行为的模仿;而后者强调的是生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这种「效法」不是他们自我努力的结果,而是「道」所带来的果效。冯荫坤特别指出,这里的「效法者」不是强调自觉主动的模仿,而是被动的分享了别人的经历。换句话说,当他们在大患难中领受了真道,圣灵就在他们里面运行,使福音在他们里面活化,他们便自然地进入到与使徒、与基督相同的生命境况中。所以,他们的「效法」不是出于刻意的操练,而是出于被福音的塑造。
因此,今天我们若说要「效法基督」,那么就绝不能只是停留在外在模仿的层次,包括模仿祂说话的方式、做事的风格、属灵的习惯。那样的效法,顶多只是一种「假冒为善」,而不是真实生命的更新。真正的效法基督,是让神的道在我们里面活化,成为我一切行动的动力。同样的,如果我们追求的只是「像某些人」,只是学习他们表现出来的外在,却没有因真道被内里更新,那恰恰显明我们并没有在真理中真正的委身。因为属灵生命的根基,不是人的模仿,而是与基督的联合,从而因神的话语和圣灵的更新,让我们彰显「活着就是基督」的见证。
你们也受了本地人的苦害:帖撒罗尼迦信徒因着「道」而与基督联合,也因此就与基督的身体——普世教会——共享每一个经历。他们不仅享受福音带来的安慰,也与教会一同有份于因福音所带来的「受害」。这正印证了腓立比书一章29节所说「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保罗使用「受…苦害」这个第二简单过去式直说语气,强调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这事件,我们已经「渡过」了。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事实的叙述,更是一个关于「能力」的见证。这让我们明白几个关键:首先、信徒的受苦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因着与基督的联合,自然而然的也与基督的受苦有份。就此而言,受苦反而成为信徒身份的一种见证;其次、受苦是地上教会的共同经历,而不是个别地方的特例,这使得受苦成为了教会合一的一种纽带。诚然,当我们看到一些教会在经历逼迫与困苦时,我们绝对不可以幸灾乐祸;接着,若我们回顾前文的信息,我们不能发现在第一章中,保罗提到信心、爱心、盼望是信徒蒙拣选的果效,那么到了这里,他进一步阐明,受苦的经历也是拣选的印证,因为凡属基督耶稣的,都要受逼迫;最后,无论我们现在所经历多大的环境,我们必须相信神在「真道」中所赐予的能力,已足够我们去面对。
那么亲爱的弟兄姊妹,保罗以使者的身份强调:福音不是人的言语,而是神的道。这提醒我们:教会若要有真实的见证,就必须不断被神的道所塑造,让道在我们里面运行,使我们的信仰从「听见」到「领受」,从「外在模仿」到「内里更新」。如此,我们才能在苦难中显明真道的力量,在群体中见证福音的真实。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