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信望爱军装的末世争战
-
音频
-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五7-8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保罗已经提醒信徒,他们不在黑暗中,而是「光明之子、白昼之子」。然而,保罗并未将这一身份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进一步引导信徒思考:既然属乎光明,那么生活方式也必须与此身份相称。因此,他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将焦点转向信徒的责任。他通过「夜间睡觉与醉酒的人」与「白昼谨守的人」这两幅画面,将黑暗与光明、沉睡与警醒、醉酒与谨守,作了三组鲜明的对比。所以,在这段经文中,他不仅是在继续展开末世的主题,更是在提醒信徒在末后的争战中,必须以「信、望、爱」作为军装,才能在混乱的时代持守得胜。
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这一句经文紧接着前文「你们却不在黑暗里」的论述,说明为什么他能直言信徒与世人有所不同。既然信徒已经是「光明之子、白昼之子」,他们的生命特质就必然要与黑暗之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保罗举出「睡觉与醉酒」这两个夜间的行为作为比喻。借着这样的对比,进一步为下文「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做好铺垫。
夜间睡、夜间醉:保罗在这里用「因为」一词来引出一个新的论述。在前文4-6节中,保罗所提及的「睡」主要是指信徒若在属灵上失去敏锐、麻木,就好像黑暗中的人一般。他的重点是身份确认。但保罗继续谈论这个话题时,必然不是为了赘述。所以,这里「夜间的睡」就不再是对信徒发出警告,而是描绘黑暗之人的常态。换句话说,前文的「睡」是警戒性的,为要劝勉信徒不要陷入属灵的麻木;而这里的「睡」是描述性的,为要刻画世人在黑暗中的光景。另外,保罗在此引入了一个新的比喻——夜间醉。
若从文本的平行结构来看,「夜间醉」和「夜间睡」同样都是指「黑暗之子」的活动。但从原文语态和现实生活体验来看的话,两者必然存在不同的侧重,醉是表达人在黑暗中自我放纵、失去理智、受辖制、放纵的状态;而睡则是强调的是不知情、无警觉、毫无反应的麻木状态。换言之,「睡」是消极的麻木,而「醉」是积极的沉沦,两者共同刻画出黑暗之子既麻木又放纵的生命状态。并且,在保罗的书信中,「醉酒」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神学主题。例如以弗所书五章18节「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保罗常常有意把「醉酒」与「圣灵充满」并列对比。所以,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用意:醉酒的人被酒精掌控,理性被麻痹,行为受欲望驱使;而圣灵充满的人则被神掌权,心思意念被更新,行为活出圣洁。由此可见,醉酒所代表的,不只是行为上的失控,而是属灵归属的表达。也正是通过这种呈现,让人看见他们真正的归属。
值得强调的是,保罗在这里使用的「睡」和「醉」都是复数形式。换言之,「夜间睡」与「夜间醉」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描写,更可能是揭示一种群体性的属灵氛围。正如黑暗中的人自然会在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盲目与放纵。就像旧约先知多次责备以色列民,不是只有少数人偏行己路,而是「全民皆醉」的陷入属灵的昏沉与拜偶像之中。这一点对今日的教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反思,属灵的状态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会彼此影响的。当一个讲台越来越少的传讲基督的福音,而只强调今世的「正能量」;当查经与团契逐渐弱化对神学的归正,只停留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层面;当弟兄姊妹彼此之间不再彼此守望,而是共同追逐世俗的娱乐与消费主义。那么整个群体就会逐渐滑入「夜间醉」的氛围。甚至这种群体性的属灵沉沦,比个别信徒的软弱更为危险,因为它带来的问题会被包装成特定的教会文化。因此,保罗的警戒不仅是对个人的呼吁,更是对整个教会群体的挑战。作为「光明之子」,我们聚集时应当彼此唤醒,而不是彼此麻醉。真正的教会生活,不是制造一种虚假的「安逸感」,而是帮助群体整体保持清醒,彼此提醒「主的日子近了」。如果一个教会丧失了这种警醒与谨守,那么即便它从外面看来十分的复兴,但也有可能在神眼中成为「黑暗之子」的群体聚焦。
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把「光明之子」的身份具体化为一种军事化的比喻。为此,保罗为信徒描绘出了一副军装:信心与爱心如同护心镜;得救的盼望如同头盔,目的保护他们在属灵争战中不被击倒。
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冯荫坤指出,这句话更贴近原文的译法是「披上信和爱的胸甲,戴上救恩的盼望作头盔。」这样的翻译避免了中文译本中「当作」一词可能带来的误解。保罗所表达的不是要把信、望、爱当成一种工具,而是要信徒真实地「穿戴」在身上,如同军人披戴军装一样自然。这里的「披戴」一词在新约中常被用来描述身份的转变,表明信徒的生命因着基督的救赎已经进入一种新的状态。而Robertson进一步指出「披戴」在原文中是一个分词,用来修饰主要动词「谨守」,即在强调信徒在谨守的同时也必然在披戴。所以Robertson认为「披戴」就意味着一次永远的戴上,并且永不脱下。这种涵义是中文「当作」完全不能表达出来的。
接着,保罗把「信」与「爱」并列为胸甲,这两个字在三章六节出现过。冯荫坤指出「信心」代表信徒生命的宗教性(对神)的一面,而爱心则代表其伦理性(对人)的一面;信心藉着爱心被表达出来,但两者是一体的两面。这里显然有旧约的背景,正如以赛亚书五十九章17节所说「他以公义为护心镜遮胸,以拯救为头盔戴在头上。」原来,神曾自己披戴公义与救恩进入战场,如今祂的子民也在基督里披戴信与爱,分享祂的胜利与保护。在此背景之下,保罗所要侧重的不是说「信和爱」像胸甲一样护卫着信徒,而是说信徒作为基督的精兵,就应该披上信和爱,以此准备迎接最后的争战;至于「头盔」也是同理,保罗在以弗所书六章17节称之为「救恩的头盔」,强调救恩已然成就的层面。但在这里,他刻意加上「盼望」,指出救恩不仅已然成就,更有尚未完全显明的层面。信徒在末世的战场上若失去盼望,便很难坚定的继续前行。但当他们戴上救恩的盼望,他们的理性与意志就被保护,能将目光稳固在基督再来的荣耀上。正如罗马书八章24节所言「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可见,盼望能保护信徒不被短暂的安逸所迷惑,也不被灾祸的打击所吞灭。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这里依然使用复数语气。他并不是单单呼召个人穿戴军装,而是整个教会作为一个群体,都要披戴信、望、爱的军装。换句话说,这是教会群体的属灵姿态。当信徒在群体中彼此坚固信心、彼此活出爱心、彼此提醒救恩的盼望时,整个教会就成为在黑暗世界中装备齐全的军队。她不只是为了避免沉沦而存在,更是要在黑暗的世代成为军队,积极的为主而争战,直到白昼完全来到。这段经文提醒我们,信、望、爱不是冷冰冰的教义,而是真实的军装。若教会只把它们当作口号,却没有真实的穿戴,最终必定会在属灵的争战中被世界击溃。今天,许多信徒在生活中把注意力放在财富、成就、娱乐之上,却忽略了唯一能在末世站立得稳的军装,就是信、望、爱。唯有披戴它们,教会才能成为光明之子群体,在黑暗的时代中为主作真实的见证。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日的这段经文让我们重新思考,信仰从来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主动的争战。更重要的是,保罗不断用一个复数、一个整体提醒我们,信徒必须以一个整体的状态面对成圣的道路,若教会整体失去清醒,就会陷入集体的沉睡与醉酒;但若群体彼此坚固,就能成为在黑暗中整装待发的军队。因此,保罗在强调末世的争战时并不是为了要带来恐惧,而是要呼召我们活出清醒、谨守的群体见证。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