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4
-
每日灵修默想
00:00/03:23
今日读经:利17-18;代下25;路10
灵修文:
多三14并且我们的人要学习正经事业(或作“要学习行善”),预备所需用的,免得不结果子。
要结果子,这是贯穿新约圣经的重要命令。我们的主耶稣曾亲口说,他要差派信徒去结果子,并且让他们的果子常存(参约十五16)。一棵树,若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是不能结出好果子的,甚至可能根本不能结果子。若要一棵树结出果子,并且结出好果子,就需要好好培育,精于照料。要让一个信徒多结果子,也是如此。正如任何事情,学习是必要且重要的。信徒要结果子,学习同样是必要的。我们知道,除了犯罪这件事好像是无师自通以外,其他什么事几乎都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达成,尤其是行善就更是如此了。就此而言,信徒如果要结出果子,乃至于多结果子,就不能停止学习。
现在,让我们对这节经文做一些分析。
「我们的人」(ἡμέτερος),这个代名词所指代的当然是克里特教会的真信徒(唐书礼,1174;张永信,386;古特立)。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们今日所言的「教会成员制治理」。所谓「教会成员制治理」的内涵,是指以一个相对封闭地治理模式来治理教会。在这类教会中,信徒需要正式注册登记,宣告委身该教会。其核心思想是要通过对一间地方教会的认同与委身,来表达对基督的认信与委身。当下的福音派教会大多并不主张这个治理模式,他们认为教会必须是敞开的(open)。因此,越来越多的教会不仅不能以神的道治理信徒,牧养信徒。相反,他们总是让一些不服真理的人给「绑架」,让教会落入各样的不合适之中。在这类教会,惩戒绝不可能发生;所以,管教性的挽回、对付罪恶以洁净教会、让信徒以敬畏之心在主前侍立等,变得尤为艰难。由于他们「在纪律上放松……真理之光已经黯淡,并且……滥用神圣的事物。(伯克富,890)」然而,相对封闭的会友治理模式,显然是符合圣经的。虽然主耶稣并没有要求我们离开这个世界而独立生存,但他确实设立了教会,让我们生活在其中以表示我们不属于这个世界(参约十七6-19)。本处,保罗就使用了这个区别性用词来表示信徒与非信徒的差异。唐书礼也表示,保罗这样用词,目标就是在于区分反对者(唐书礼,1174),也就是那些异端者。唐氏甚至更进一步指出:「保罗期望真信徒以这种方式实践他们的信仰,以此显明他们自己是真信徒。(唐书礼,1171)」当然,如此便区分出了那些假信徒、假教师了。
「要学习正经事业」,原文可以翻译为「要学习行善」(和合本已经标注在括号中)。这里的「要学习」(μανθάνω),是第三人称现在式命令词,表示「他要立刻学习」、「他要马上发现」。很明显,保罗是指导提多,让信徒在实践中发现那真正的善,从而可以学习(唐书礼,1174;古特立)。我们相信,这里的实践与上文所提到的支持宣教士有关(张永信,386;令参巴克莱)。
信徒的生命成长并不仅是因真理知识的装备,更需要有真理带出的行动。所以,教会服事并非单纯由于被服事对象的需要,更是服事者自己的需要。当一个人在服事上全心投入时,他的生命就会成长;这样,他就不会结不出果子来(古特立)。所以,这学习就是要让信徒在实践中发现可以为善之处,并将所掌握的真理以实践的行动活出来。
所谓「行善」,这个词在保罗书信中非常普遍;前面我们也已经多次解释该词;由于这个词的意思太过于广泛,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将之理解为「信德」。通过「要学习行善」这个短语,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保罗的意思应该是:要在实践中委身于教会,并藉着教会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儿(斯托得,320)。这善行就是后方所言的「果子」,也就是信徒的「信德」。
「预备所需用的」(εἰς τὰς ἀναγκαίας χρείας)。我们知道,「需用」(ἀναγκαῖος)这个形容词的基本含义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的」。张永信认为,这是为了说明第13节所托付的事情乃是迫在眉睫的、刻不容缓的(张永信,386;令参巴克莱)。对此观点,唐书礼也表示赞同,他说:「三章13节里有待满足的需要,显示保罗在发出这指示时心中思想的范围:『为要提供(这些基督徒客旅的)急迫的需要。』(唐书礼,1175)」但是,结合行文观察,本处或许有更广泛的含义。古特立就认为,这应是指「在紧急需用上用心」。麦克阿瑟说:「一个牧者,或是大教会的牧师团队,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全体会众的诸多需用。一方面,没有牧师有足够时间可以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教会中其他的肢体,往往有牧师所不具备的属灵恩慈及能力;他们可以行善,并满足同行信徒的某些需用。(麦克阿瑟,258)」可见,这「需用」应该是包括了属灵层面上的彼此成全,以及在物质层面上的彼此供给。
综上所述,当一个信徒委身地方教会,并将所学习的真理在生活与服事中实践出来,他必然不会不结果子。所以,越是热心服事,便越是能多结果子。那么,热心听道的你是如何将所听见的道活出来的呢?你将如何操练多结果子呢?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