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第四课:教会会友(理论篇)

作者: 李牧师 【 原创 】 2025-07-21

第四课:教会会友(理论篇)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二44-47)。

 

什么人可以被称为基督的门徒?地方教会如何确定信徒委身关系?合乎圣经启示的牧养是怎么样的?地方教会可以如何构建健康的教会?本课,将围绕着这些话题做一些探讨。目前,就大陆教会的发展来看,最有效、最合适的会友治理方案,莫过于长老制下对会友的治理模式。那么,长老制会友治理模式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圣经依据?对今日教会有什么属灵意涵?下面,让我们从定义、圣经基础和神学反省进行理论篇讨论。

 

一.定义会友

1.信徒

要理解「会友」这一概念,我们需要从「门徒」开始。所谓「门徒」,也称为「基督徒」、「信徒」等,是对跟随耶稣基督之人的称呼。当然,上帝的信徒这个基本概念并非新约才有,通过对全本圣经的阅读可以晓得,神的信徒是神与选民的基本关系。之所以强调是「信徒」,或许是因为基督信仰对「信」的强调。

作信徒,就必须要有作信徒的样貌。对于旧约圣经教会而言,作信徒的标记就是要受割礼。而新约圣经教会,尤其是外邦人教会,通过大公教会一致的宣告,确认不再受割礼,而是以洗礼作为信徒归信的记号。所以,一个人作信徒就逻辑含义来说:第一,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的拣选;第二,基督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为他的信徒成就了救恩;第三,圣灵藉着圣道有效的呼召,重生了神所预定得永生的人;第四,重生之人在圣灵和圣道的大能中,向神悔改归正;第五,教会藉着有形的洗礼,宣告圣灵的洗礼临到这得重生之人;第六,神将这蒙重生之人交托给有形的教会,让其在有形教会中得到牧养;第七,有形教会藉着圣道牧养治理这些得蒙重生的人。当一群得蒙重生之人在一个地方教会中,彼此委身、彼此成全的时候,他们彼此的关系就是「会友」。

2.会友

所谓「会友」(ἴδιος),中文和合本圣经,只出现1次。但ἴδιος在希腊文中至少出现了97次之多。和合本对该词的翻译是多样性的,但基本都是指一种私有的状况,如「自己的」、「暗暗的」之类。因此,就文字看来我们可以知晓,会友这一概念必是一个固定的群体,是成员性质的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理解该词,是比较契合初期教会处境的——毕竟当时教会处于被逼迫的状况下,教会会友必是固定成员模式的彼此关系,而非松散的、自由的临时关系。我们从历史信息得知,当时教会使用了大量的暗号,如不是固定成员的牧养方式,这种暗号联络必无法达成。可见,教会会友的治理牧养,并非现代的需要,而是教会的传统。

所谓「长老制的教会会友治理」指什么呢?林昱认为:是「指教会依据圣经进行治理,明确地方教会的成员,真实传讲圣道、合宜施行圣礼、忠心进行劝诫。( 林昱,14)」

我们基本上可把「长老制的教会会友」理解为:一个接受地方堂会章程所认信的改革宗信仰和长老会的治会模式,并委身于该堂会的受洗成员和该堂会会友的儿女所构成的一个固定的群体。这不是说要封闭教会,乃是强调教会会友以一种固定形式组成,以至成为一个荣耀的教会。我们知道,圣经用了很多比喻来表达教会,如葡萄树、如身体等;这些比喻都充分说明了,教会会友之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的存在。这种生命共同体,当然不是松散的、自由的临时组合,而是固定的、联结于生命本体的属灵存在。而我们称呼这种固定的、联结于生命本体的方式,为「教会会友」。也就是一个信徒不仅要参加一间堂会的崇拜,更要藉着共同的认信正式加入并委身这有形的地方堂会。

 

二.教会会友的圣经基础

上文已对教会会友和长老制的教会会友作了简单定义和解释;现在让我们本着宗教改革「唯独圣经」的立场,从圣经视角来谈谈长老会会友治理牧养的真理基础,以求最大程度帮助弟兄姊妹在这一话题上达成共识。

1.从创世记的两大家族观察

创世记四到五章的两个家谱,向我们显明人类堕落之后的两个家族。这两个家族,分别是敬虔的赛特家族和不敬虔的(世俗化的)该隐家族。就该隐的家谱观察,这个家族不敬畏上帝,越来越恶。而赛特家族则不是这样,从赛特儿子以挪士开始,就有了集体崇拜。从第五章的家谱我们可以看到,赛特家族的起点是神的形象和样式,并且赛特的后代中多是与神同行之人,直到挪亚。

到第六章,圣经告诉我们,两个家族的人开始通婚。赛特家族受到该隐家族的严重同化,最终导致了两个群体都迅速败坏。或者说,这种族群同化,导致了敬虔的赛特家族快速世俗化,最终与该隐家族无异。这让我们想起了保罗曾教导说:「要逃避……」保罗告诉哥林多信徒,「要逃避淫行(参林前六18)」,又「要逃避拜偶像的事(参林前十14)」,也「要逃避」各种败坏与贪财(参提前六1-11),更「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参提后二22)」等。由此可知,信徒主动逃避罪恶,进入属灵的羊圈,是非常重要的属灵保障。正如诗篇第一篇所宣告,真正有福的人必须以「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为动力,从而做到「不从」、「不站」、「不坐」(参诗一1-2)的敬虔操练;并因此按时候结出果子来(参诗一3)。可见,教会会友的治理——因真理而成为一个固定群体,如赛特家族原先状况一般的治理模式,诚然是属灵关切的重中之重。

2.从圣经的家谱观察

当我们谈到创世记两大家族的属灵状况,他们的家谱是我们观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让我们进一步从家谱来建构教会会友的圣经意涵。

首先,我们通过对比该隐家谱和赛特家谱,会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区别。圣经之所以记载该隐的家谱,只为反映没有上帝救恩的社会光景,也就是该隐后代的社会光景。但记载赛特的家谱时,却是以拣选为主题。所以,我们并没有从赛特家谱中看到一个伞状发散的记录,而是看到一个具有强烈拣选意味的家谱记录。当然,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创世记第十一章闪的家谱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无论是五章的家谱还是十一章的家谱,它们有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都指向蒙拣选的人。第五章的家谱指向的是第二始祖挪亚,而十一章则是指向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可见,这些家谱要指向的乃是弥赛亚。这些家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就是神的教会理应按拣选的原则,给每位会友进行会友登记与治理。

现在,让我们稍微从被掳归回谈一谈家谱。在以斯拉记第二章5963节说到有三家人因查不到自己的谱系,所以被拒绝在祭司的职任之外。当然,他们并不会因此而不算为以色列人,只是不能在岗位上供职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家谱对于属灵传承是很重要的。而家谱所保全的,正是一个固定的成员关系。由此可见,长老教会的会友牧养,符合圣经的启示。

3.从亚伯拉罕之约观察

在亚伯拉罕之约中,我们看到神所应许的女人后裔将要从亚伯拉罕而出,因此神为此恩约指定了一个记号——割礼。这记号表明一个人不能选择其它的神,只能忠于这位立约之神,也表明与印证一个人属于神,与神有关系。凡行此割礼的人,就成为恩约子民的一份子;而拒绝行割礼的人,就要在恩约子民中被剪除。故此,出埃及记四章2426说:「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华遇见他,想要杀他。西坡拉就拿一块火石,割下他儿子的阳皮,丢在摩西脚前,说:『你真是我的血郎了。』这样耶和华才放了他。西坡拉说:『你因割礼就是血郎了。』」可见,一个人加入有形教会成为圣约子民(即教会会友)的一份子,这一礼仪正式的开展是从亚伯拉罕之约开始。并且,会友的观念根植于圣经中敬虔的家谱。

4. 从出埃及观察

在摩西的带领下,当百姓从埃及出来,他们开始被神建制成为一个「军队」离开埃及(参出六26,七4,十二1741)。同时,在他们行进的过程中,也是按照军队的方式进行数点(参民一3,二4等),按着军队的样式进行安营(参民二25等),也按着军队的形式前行(参民三三1)等。在这个过程中,以色列人由摩西和众长老按着家谱数点,并根据摩西律法来治理。可见,在众长老治理会友方面,实在不该采用松散的方式,而应采用一种固定的、档案式的管理方式。

若要进一步理解这固定的治理牧养方式,还可以从另一个短语进入,就是「从民中剪除」。这种「剪除」并非简单的处死,而是要将之与耶和华的关系完全断绝。如果没有属灵含义,这个剪除基本上只能算为一种法律效果;但这里含有属灵的意义,也就是关乎到敬拜神的事实,人被剪除就是从耶和华面前被除去了(参林昱,17)。

5.新约圣经的教导

新约圣经在众长老对教会会友的治理方面的教导,并不如旧约那样的明晰。其实,有许多方面的信息都是如此。比如十分之一的奉献,我们看到在新约就只有在福音书中略略地提了一下(参太二三23;路十一42),并没有很明确的作出规范。然而,我们若因此就认定新约教会已经在这些方面放松了,就可能是大错特错了。信徒须知,教会从神领受的是一本圣经,而非两本圣经;并且,这圣经的启示是渐进的(参林昱,18)。也就是说,某些真理已经在旧约圣经启示完全,所以在新约部分就直接承袭便完全了。对教会会友的治理,也是在这渐进的理解之内。

当然,新约圣经也并非全不论及对教会会友治理的内容。在马太福音十八章1517节的经文中,主耶稣说若一个人不听弟兄的劝告,就可以告诉教会;如果不顺服教会,就看他如外邦人和税吏一样。这让我们看到,在主耶稣的意象中,有形教会确实是一个圣约子民的群体,这一群体是由固定的众会友所构成。

再则,初期教会大复兴之时,有很多神迹奇事显明出来,教会众人都同心合意地聚在一处,其余的人就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参徒五12-13)。请注意,这里有两个概念我们需要明白。第一,「其余的人」,这一概念已将教会会友和非会友隔开;第二,「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这里的「贴近」(κολλάω)意指「加入」,即是说非会友不敢加入到他们的聚会之中。由此可见,教会是一群固定的会友这概念是真实存在的。

彼得前书五章12节提到,「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可译为:「必须牧养神托付给你们的群羊」。可见,牧人与羊群之间有固定关系;而且羊群也是一个系统的概念,而非松散的概念。这羊群显然是那被拣选分别出来,名字被迁入到爱子国度里的人(参西一13)。

6.延伸:加尔文的看法(加尔文四1.4

加尔文认为,「有形教会是信徒的母亲」。他还说:「若不再母亲的怀中每人能盼望蒙赦罪或得救,就如以赛亚(参赛三七32)以及约珥(珥二32)所记载的那样。」教会由固定的会友构成,这个话题的神学立场是双重预定的认信。所以,加尔文教导说:「当以西结宣告一切被神排斥在永生之外的人,都不会成为神的百姓(参结十三9),也是同样的含意。另一方面,圣经记载那些追求真敬虔的人都会使自己的名字被记录在耶路撒冷国民的名单上(参赛五六5;诗八七6)。」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委身教会成为固定的会友是蒙福的;相反,「离开教会都是很悲惨的事」。

7.小结

关于众长老对教会会友的治理牧养方式,在圣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比较成熟的教导。因此,教会走众长老对教会会友的治理模式,非但不是违背圣经,更是顺服圣经的启示。对于那些担忧教会走长老制,认为众长老对教会会友进行治理的模式,是违背圣经的、会走向天主教的老路的弟兄姊妹来说,理解以上的经文,对他们必会有些帮助。

 

 

三.教会会友的神学意涵

比起什么是长老制的教会会友治理与牧养模式,人们更关注的往往是「我为什么必须要加入一间地方堂会?」在这个自由主义横行的世代,其实人们并不太愿意作出任何承诺。甚至,就连婚姻都已沦落成同居关系。所以,很多信徒并不是很愿意委身在一间堂会,而是希望能按自己的喜好,游走于各个教会间。然而,这并不健康。下面,让我们谈谈长老制的教会为什么要以会友作为治理与牧养的主要对象。

1.从我们所知的属灵意涵说起

关于我们所知的属灵意涵,以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生命共同体、上帝国度的延展和上帝圣名得荣耀。

A.加入并委身地方堂会以成全生命共同体

我们从圣经可以得知,信徒加入并委身教会的首要属灵意涵,就是要「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四13)」所谓「基督长成的身量」,这是指一个教会整体,而不是指信徒个体。如果信徒不加入一间教会,就不能成全这属灵的恩惠。即是说,教会不仅是救恩的出口,也是信徒生命成长的摇篮,是信徒生命成圣的属灵保障。加尔文认为,「有形的教会是信徒的母亲(加尔文四1.4)。」他说:「这母亲怀我们、生我们、喂我们奶,并关怀和引领我们,知道我们将脱去这必死的肉体成为和天使一样(参太二二30),否则我们无法得生命。(加尔文四1.4)」

希伯来书的作者也规劝信徒,必须要加入并委身一间教会,从而达到「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十24)」的属灵果效。从这个表达属灵关系的短语来看,不加入教会并委身在有形的地方堂会中,这种属灵关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可见,加入并委身一间有形的教会,是信徒的属灵需要。

加入并委身有形的地方堂会,是信徒生命成长的一个属灵保障。我们可以通过本节经文作进一步的思考。καὶ κατανοῶμεν ἀλλήλους εἰς παροξυσμὸν ἀγάπης καὶ καλῶν ἔργων = (直译)并且让我们仔细思量彼此,以求达到爱和所有善良的激发。吕振中的翻译是:「我们应当留心思想要怎样彼此激发爱心与好行为。」由此可见,信徒必须在一间有形的堂会中,藉着生命共同体的彼此操练,以达到彼此成全,互相激发的地步。换言之,只有委身在一间有形的堂会里,我们才能发现彼此的优点、缺点和需要,并在对方的软弱上做对方的遮盖;在对方的需求上,做对方的成全者;并在对方的成功中,一同将荣耀归给上帝。然而,若信徒只是地方堂会的过客,这一切都将无法发生。

当然,当信徒加入一间有形的地方堂会,就能操练自己更爱上帝。正如前文所说,当我们加入并委身一间地方教会,从此要成为彼此的祝福。这种彼此相爱,其实就是操练爱上帝。「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爱神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神所受的命令。(约壹四20-21)」狄马可认为:「成为教会的一员,我们就握住彼此的手,彼此了解。当我们需要被提醒神在我们生命中做的工时,或者当我们在言语和行动上出现偏差而需要被质疑的时候,我们就彼此帮助和彼此鼓励。(九标志,203)」

B.加入并委身地方堂会以成全神国延展

耶稣基督教导我们祷告说:「愿你的国降临。(太六10)」而迎接神的国降临,就是要将福音遍传到地极。从新约神学的视角我们得知,神的国是已临而未临、已然而未然。今日教会就是神国度临到这世界的彰显,但神的国度还未完全临到。神建造教会,使其在地上成为神国度的彰显。当教会委身大使命(建立门徒、建造教会)的时候,就是参与到神的国度在这世界的延展。对于许多福音派的教会来说,这个事工都被简单的称为「传福音」;但我们知道,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620节所论及的,并非简单的传福音,更是建立门徒。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被强调的那个「去」(πορεύομαι)并不是主动词,那命令句主动词是「成为门徒」(μαθητεύω)。因此,这大使命就个人意义而言,就是要「作门徒」;就教会意义而论,就是要「建立门徒」。

传福音并不是一项工作,而是基督徒的生命体现。因此,传福音不是某个人的工作,而是全教会所有信徒共同的生命见证。正如狄马可所言:「我们互相合作、藉着我们的生活来向全世界显明福音,以此将福音传扬给那些还没有听到过福音的人。(九标志,204)」

如此看来,加入并委身一间地方堂会,这本身就是上帝荣耀的命令,是人所不能拒绝的。因此,是否加入并委身一间地方堂会不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加入并委身一间地方堂会,或加入并委身怎么样的一间地方堂会。

C.加入并委身地方堂会以荣耀上帝圣名

我们知道,小要理问答第一问的答案,几乎是我们今日全部属灵作为的终极意义,也就是「荣耀神,并以神为乐,直到永远。」所谓「荣耀神」,指的是什么?从神学含义来看,荣耀神就是指将荣耀归给神;而荣耀的基本含义就是分量、光荣、尊贵等。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让神被高举,得到应有的敬畏。所以,加入并委身地方堂会,我们的目标就是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让更多的人敬畏神,高举神的名,端正以尊重神话语为基础的三观。

主耶稣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6)」主的使徒彼得也说:「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彼前二12)」保罗更是直接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那么,神所作的这教会的目标是什么呢?主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十三35)」综上,加入并委身地方堂会的含义已不言而喻了。

2.从我们的日常牧养体现说起

现在,让我们从教会的日常现实来谈谈,教会为什么要建构会友模式来进行治理牧养。在这方面,我们主要从一些典型话题切入。

A.从「去」教会到「回」教会

在很大程度上,信徒总是把教会当做是一个「去处」;尽管我们口中也说教会是我们属灵的家,可日常中仍然不是「回家」,而是「去教会」。这种情况也不知道何时开始影响大陆信徒,但就是很普遍。于是,渐渐就变成了今日的模样——虽是信徒(儿女),却只当自己是「常客」。当然,这种情况是极不健康的。这方面的认识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扭转,或有可能使教会越来越边缘化。教会会友的建构与牧养,基本意涵就是把会友与具体堂会作为实质意义的生命共同体「绑定」。因此,它很有可能给教会带来一个基本意识的转变——从「去」教会,转而变成「回」教会。这种意识的转变,我们可以称之为「委身」。委身度的增强,是教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故此,教会会友以相对固定的成员与长老形成特定的牧养关系以便于众长老来治理,这确实是教会的极大祝福。

B.无委身的前提就没有牧养成全

委身是契约关系的体现,没有委身,即契约不成立。在契约不成立的状况下,牧养不可能达成。因此,教会会友的建构与牧养不但具有积极面的含义,也具有消极面的积极含义。下面,我们首先以实际个案说明消极面的积极含义:

某人本在A教会出席礼拜,并且参与服事。某天,A教会长老收到有人对某人行为不检的指控,当事双方在教会介入之后,女方直接承认,男方事后也表示承认。教会随之启动惩戒程序。然而,男方在教会启动惩戒程序之后,直接选择去往B教会,并很快参与到B教会的团契生活。一年后直接又受C教会邀请,参与服事。而整个过程,ABC三个教会之间始终没有同步有效的牧养。

当然,如上举例算是非常极端化的情况。相对于没有这么尖锐的问题,在各教会中算是层出不穷。教会如何有效落实惩戒程序以达到管教的果效呢?如果没有委身,就没有办法完善牧养。

就此而言,众长老对教会会友的治理牧养,不仅关乎到教会自身的健康,更是关乎到会友生命成全。并且,会友藉着委身教会而得着属灵遮盖,藉着实际的生命共同体,达到彼此守望、彼此成全、彼此扶持的事实。这对于任何一位真信徒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以成员方式委身一间地方堂会,这是一位信徒最重要的信仰承诺,也是教会最重要的牧养承诺。

现在,我们继续谈谈积极面的积极含义。

从以弗所书四章116节我们可以看到,信徒生命成长必须是系统性的。这种有系统的建造,能帮助信徒有系统地成长。对于今日许多教会来说,并非信徒不愿意追求成长,而是因为教会没有提供有系统的成长方案。长老制对会友的牧养要达成的生命造就方案,就是一种有系统的牧养。就本课程而言,共分为五个阶段。当教会采用长老制之前或之后,需建构教会的会友。然后,可以让会友在不同的阶段,通过学习和考核,评估其成长状况和牧养跟进。

C.恩约群体需要藉着教会成全

教会会友的建构与牧养的第三个现实含义,就在于恩约群体的成全。首先,我们大概可以判断,所谓恩约群体应是指:第一,真信徒的子嗣(参创十七9-15;徒十六31等);第二,一方信主之后的未信之配偶(参林前七12-16等);第三,蒙神拣选的所有真信徒。

教会牧养的对象不仅是出席礼拜的会友,更包含了会友的家庭成员。孙毅长老认为:

家庭确实拥有对其所生育儿女的教育主权,承担着教育儿女的首要责任……教会因为拥有对信徒家庭进行宗教教育的责任,因此也就拥有与家长一起对其儿童进行包括宗教信仰在内之教育的责任与权力……教会既然承担着对信徒整个家庭给予宗教教育的责任,包括与家庭共同承担对孩子进行宗教教育的责任与权力,那么无论这个孩子是否被视为教会成员,即是否接受了婴儿洗礼,这种责任都不受影响。

当然,这段话是孙毅针对教会教育事工提出的一些评论,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个基本信息:教会对信徒家庭拥有属灵的责任和权力。而要达成这所说的,必须构建教会的会友,与长老形成固定的牧养关系。

以上简略从日常牧养论述教会会友的建构与牧养的含义与必要,目标在于引起弟兄姊妹的思考与理解。所枚举之例子,提出之论点,仅作为抛砖引玉式的存在。当然,殷切盼望大家有更深入的思考。

 

结论

长老制教会对教会会友治理牧养方案,不仅符合圣经的真理,也十分契合神学的意涵。因此,当教会愿意奉主的名,勇敢地去挑战这个世代,勇敢成就一个按着长老制建构与牧养会友的教会的时候,我们相信必然会见到更美好的、更健康的教会被塑造起来。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