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第三课:认识归正教会
第三课:认识归正教会
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 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四11-16)。
总有些信徒会苦恼于基督教会的分支之多,更有甚者会迷失在这些分支中不能自已。还有人认为,只要是信耶稣无论在哪一个背景下都是一样的,因此无法形成对每一间堂会的委身。鉴于如上问题,本课简略介绍基督教会的一些重要分支,尝试建立信徒对认信、传承等重要信息地认识与委身。
一.基督教会三大分支
要认识所委身的教会,就必须先认识整个基督教会。论到基督教会,全球主流的三大分支有东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和更正教会。那么,这三个分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个分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是一位更正教会信徒,而不是一位天主教会信徒?
1.东正教会
所谓「东正教会」(Eastern Orthodox Church),也就是史称「东教会」,俗称「东正教」,也称为「正教会」(Orthodox Church);他们的官方名称为「正统大公教会」(Orthodox Catholic Church)。之所以称其为「东教会」,是以作为地理的区分,该教会当时主要分布在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今天的东正教会主要分布在东欧和近东一带,俄罗斯是主要的教区之一。
罗马帝国于主后四世纪末分裂,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从此,政治、文化、语言、社会形态等逐渐形成差异。西罗马主要以拉丁语为主,而东罗马则以希腊语为主。随着时间推移,二者渐行渐远;教会在其中也深受影响。最终于1054年双方互相指责,导致彻底分裂。就神学背景来看,分裂的原因是《尼西亚信经》的「和子」句之争;但从社会背景观察,分裂主要由于当时教会的世俗化造成。
东正教会接受《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我们今日一般称呼为《尼西亚信经》),也就是公元381年所成确立的《尼西亚信经》的版本。当然,这《尼西亚信经》也是我们教会所接受的。公元589年,托利多会议(Synod of Toledo)依据圣经启示,在《尼西亚信经》原有版本中添加了「和子」一词。具体理由是新约经常将圣灵描写成「耶稣的灵」等。只是,东教会不接受「圣灵是由父和子发出」,他们认为「圣灵是由父发出」(具体的「和子句」纠纷这里不论述)。并认为西教会的做法违背了信经宣告,1054年彼此彻底分开。
东正教会相信神的创造,基督的救赎,神荣耀的呼召。但有严重的神秘主义倾向,且有非常严重的「圣象崇拜」传统。他们的圣经有七十七卷,因收录了次经作为经典。
2.天主教会
天主教会(Catholicism),又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该教会的主要发展区域在西罗马,因此也成为「西教会」。公元六世纪末,格列高列一世(Gregory I)宣布自己为使徒的继承人,权柄大过其他地区主教,确立为教宗(教皇)。于是,罗马天主教会从此渐渐离开了主的圣道,且越偏越远,正式开启了「中世纪」时期。
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发展了许多礼仪,并认为这些礼仪具有属灵能力。历史上有许多敬虔的信徒发现了天主教会的错谬,曾经也有一些人发出改革呼吁,并发起了改革行动。然而,直到十六世纪初,神兴起了马丁路德,才真正有了具体的教会更正运动。
天主教会虽然也认信四大信经,但他们的信仰中却含有一些致命的错误。如他们认为教皇无误;认为教会传统大过圣经;认为圣礼本身具有属灵能力;认为马利亚无罪等。甚至,他们发明了赎罪券、功德理论等。他们主张把部分次经收录在圣经里,因此他们的经卷共有七十三卷。这些错误,导致了教会严重偏离圣经真理,直到神兴起了路德、加尔文和慈运理等仆人。
3.更正教会
所谓「更正教会」,在中国大陆称为「基督教」,社会学上称为「新教」;也有学者称其为「复原教会」、「抗罗宗」等。更正教会认信四大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迦克墩信经》、《亚他那修信经》);依据圣经相信教会只有两大圣礼,分别是洗礼和餐礼。并相信,礼仪本身不具有属灵能力。
更正教会依据圣经真理,提出了「五个唯独」,归正教会又宣告「五项基础要义」,也就是「郁金香信约」(详见第六课)。更正教会相信,圣经是属灵的最高权威,宣告因信称义,宣告信徒皆祭司等。
更正教会的圣经,采用六十六卷的经文正典,其中旧约三十九卷、新约二十七卷。更正教会强调信徒无需通过圣职人员作为中介,而是直接诵读圣经,并直接向神祈求。更正教会不是「改教家」们创立了一个新教会,而是将天主教会的偏差纠正回来,重新回到神启示的真理中。因此,我们称为「更正教会」。
二.更正教会三大分支
作为更正教会的一员,我们需要认识一下更正教会的主要宗派。并明白自己为什么是一位更正教会信徒?以及为什么要成为一位归正教会的信徒?下面,我们简略介绍一下更正教会的三个主要分支。
1.安立甘宗
所谓「安立甘宗」(Anglicanism),也称为「圣公宗」或「圣公会」(Holy Catholic Church),是英国的国教。安立甘宗于十六世纪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带领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后又经玛丽一世复辟,最终由伊丽莎白一世完成改革。安立甘宗的基本立场,是在罗马天主教会和信义宗、改革宗的中间,开辟自己的道路;以《三十九条信纲》为基础。安立甘宗分为高派和低派。高派基本上采取天主教会的神学立场,只是不愿在天主教会的系统之下;低派则采取福音派神学。
安立甘宗的主要特点是主教制,礼仪至上。其《三十九条信纲》主要根据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编写而成。他们的圣礼观则更倾向于改革宗神学,而教会治理方面则完全是英国本土立场。历史上,在英国的圣职人员必须无条件接受《三十九条信纲》,否则不能被按立。也正是这种国教化的运作,引发了「不从国教运动」。
2.信义宗
1517年10月31日,即当年天主教会的「诸圣日」前夕,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教会更正运动正式开启。1629年,信义宗由马丁路德成立于德国。信义宗也称为「路德宗」(Lutheranism),主要神学立场是因信称义、唯独圣经、信徒皆祭司、两项圣礼等。1583年信义宗出版了《协同书》(the Book of Concord),内容包括了《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还有路德的《教义问答》、《施马加登信条》、《奥斯堡信条》、《为奥斯堡信条辩护》等。
路德认为,信义宗的信仰是传承自尼西亚会议的宣告。因此,路德并不认为自己所推动的教会更正运动是一场所谓的「改革」,他认为自己所推动的更正运动,是一次属灵的复原——即向圣经归回。他不是要「创建一个新的教会,而是洁净了这独一、神圣、属于全体基督徒,和使徒的教会。」因此,信义宗坚定支持尼西亚信仰的三位一体宣告,并宣认所有教义都应立足于圣经。
3.改革宗
「改革宗」也称为「加尔文宗」(Calvinists),该信仰神学主要承袭自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神学主张。
改革宗的神学体现,主要可以通过加尔文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来了解。当然,在历史上改革宗教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信条、教理问答、礼拜规则等,从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
目前,在全球教会中,存在有加入改革宗世界共融的教会,和未加入改革宗世界共融的教会。中国大陆的改革宗教会,以后者居多。
改革宗教会的主要神学焦点在于神的三位一体,神绝对的主权,神的预定与拣选,基督的神人二性,基督的降生、受死、复活、升天和再来,基督主动和被动的受难,人的罪性。当然,这些信仰内涵,基本上都被归纳在改革宗教会的信条和问答里头。
改革宗教会一般都强调「加尔文五要义」(郁金香信约),即人全然败坏,神无条件的拣选,有限的救赎,人不可抗拒的恩召,圣徒的恒忍。
另外,改革宗教会在加尔文的努力之下,恢复了长老和执事的属灵职分,并确定了教会长执会的作用。在敬拜方面,继承奥古斯丁的思想,提出了限定性敬拜原则;认为崇拜时应咏唱受默示的诗歌(诗篇)。提出圣经对于信徒拥有绝对的权威(唯独圣经)。
三.改革宗教会两大分支
作为一名改革宗教会的信徒,我们需要对改革宗教会有所认识,从而知道自己所认信的是什么立场,我们又将如何忠诚地信仰。如下 ,我们将简单介绍荷兰改革宗教会和苏格兰改革宗教会(有时人们也称荷兰改革宗教会为「改革宗」;苏格兰改革宗教会为「长老会」),希望借此让我们彼此对改革宗教会增进一些了解。
1.荷兰改革宗(Dutch Reformed)
加尔文主张的神学(学界称为「加尔文主义」)从日内瓦一路传到了瑞士、德国、法国、匈牙利、波兰、英国和苏格兰等地;同时也传到了低地国家,也就是今天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地。最初,因为西班牙统治着低地国家,而西班牙坚决拥护天主教会,认定加尔文主义支持者,都是政治上的激进分子和异议分子。所以,加尔文主义在低地国家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拦阻。于是,布奎多(Guido de Bres)撰写了《比利时信条》(Guido de Bres,也称为《华仑信条》或《荷兰改革宗信条》)作为改革宗信仰的辩护。
布奎多牧师于1567年殉道于瓦伦欣(Valenciennes),但神却使用他所撰写的《比利时信条》,强有力地向人们说出了改革宗信仰在属灵上的合理性。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份信仰告白也在低地国家流行起来,就是我们今日所看见的《海德堡教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海德堡教理问答」也被称为「基督徒敬虔追求的指南」(Methodof InstructionintheChristianReligion)。
1618年,在荷兰多特召开大会,对当时阿民念主义在教会中引起的争论,作出了明确的回应。当时出席会议的除了有荷兰本地牧者,还有苏格兰、英格兰、比利时、瑞士、法兰西等国的牧者。最终,大会在神学立场上达成一致,通过了《多特信经》(The Canons of Dort),阿民念主义正式被确定为异端思想。故而,多特信经加入荷兰改革宗教会的认信行列。至此,荷兰改革宗的信仰告白的三项联合宣告正式形成,也就是「比利时信条」、「海德堡教理问答」和「多特信经」。如欲更深了解荷兰改革宗教会,可以通过这三份基础文件达成。
荷兰改革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伯拉罕·凯波尔(Abraham Kuyper)、巴文克(Herman Bavinck)、路易斯·伯克霍夫(Louis Berkhof)等。与该传统有关联的著名院校中,有加尔文学院和神学院(Calvin College and Seminary)等。
2.苏格兰改革宗(Scottish Reformed)
在加尔文主义的影响下,欧洲各地都建立起了改革宗神学立场的教会。苏格兰和英格兰也不例外,只是该地改革宗教会直接称为长老教会。在苏格兰推动加尔文主义的主要负责人是诺克斯 (John Knox)。他积极投身教会更正运动,是1560年写成的《苏格兰信仰告白》的关键人物;更是苏格兰教会(Church of Scotland)的创始者。
苏格兰教会是一间走加尔文主义路线,以众长老制度作为治理模式的教会。在诺克斯的影响下,苏格兰出现了「苏格兰改革宗神学」。诺克斯不仅建立起了苏格兰的改革宗教会,更是以其神学影响了一群著名的清教徒神学家,如欧文(John Owen)、巴克斯特 (Richard Baxter)、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等。
苏格兰改革宗教会在英国同样遭到拦阻。我们知道,英国教会的主要负责人是国王,因安立甘宗被定为英国的国教。由于每个国王的立场都让英国教会摇摆不定,所以信徒在其中也深受其害。尤其在玛丽女王时期,更正教会的信徒深受逼迫。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一群不从国教、寻求自由敬拜的清教徒。
苏格兰改革宗教会认信《威斯敏斯特信条》、《威斯敏斯特大/小教理问答》、《崇拜指南》等。与该传统关联的著名学院有威斯敏斯特神学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改革宗神学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圣约神学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等。
另外,受苏格兰改革宗教会和「不从国教运动」影响,兴起了「清教徒运动」。清教徒作为一个基督徒现象,人员来源很复杂;有来自英格兰圣公会的,也有来自苏格兰改革宗教会的。一般认为,清教徒可以分为温和与极端两类。清教徒教会除了坚持改革宗的基本神学立场外,还特别强调:第一,拒绝主教制,坚持个人主义的解经模式;第二,热心社会参与,试图以神学影响社会进程;第三,非常重视盟约神学。
在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关乎清教徒的信息,莫过于感恩节了。1620年9月,「五月花号」驶向了新大陆。但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经历到了无法形容的残酷与绝望。然而,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帮助了他们,还教会了他们如何在那片土地上生存。感恩节,就是他们用以感谢上帝的护理,感谢当地人帮助的重要节期。
四.归正教会的三大标记
教会之所以需要有明确的标记,一方面是因为天主教会的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也因为正统教会的传承保障(伯克富,888)。是故,教会标记成为了今日正统教会彼此识别和互相共融的重要考量之一。尽管我们强调教会须有清晰明确的标记,但并非没有明确教会标记的教会就是假教会。
1.传讲纯正的福音
所谓「传讲纯正的福音」,一般上改革宗教会又称为「传讲纯正的教义」,福音派教会则称为「圣道的宣扬」。本处,采用加尔文的说法,采用「传讲纯正的福音」。基本含义是表达,传讲纯正的圣经教义。对于教会更正运动而言,高举圣经(福音、教义)最为关键。因此,改革宗教会认为,传讲纯正的圣经真理是一切属灵活动的根基,是一切属灵生活的根本。藉着传讲纯正的福音,教会成为「信徒之母」(伯克富,889)。
关于教会的标记,从历史视角观察,我们发现大家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强调圣经真道作为教会的标记,是基本的共识(伯克富,888-9)。
论到传讲纯正的福音,所必须的就是正确、忠诚地宣讲上帝的启示,但并非必须完全地宣讲;地上教会根本无法达到这理想的地步(伯克富,889-90)。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人在每次宣讲时都可能存有瑕疵,以避免彼此攻击,成就彼此鼓励。
当然,一般上认为,要传讲纯正的福音,需要有正确的教义传统作为规范。这并不是说圣经不足够,乃是强调正统教会的属灵传承。
2.合宜地施行圣礼
不同于天主教会对圣礼的看法,改革宗教会认为若没有福音(圣经真理)的宣扬,就不应有圣礼的施行;礼仪本身并不承载任何内涵或能力。并且,对于改革宗教会而言,圣礼也仅有「洗礼」和「餐礼」。
改革宗教会认为,圣礼的对象是信徒——藉着洗礼宣告自己在有形的记号上成为信徒;信徒藉着餐礼操练联结于基督(伯克富,890)。但暂未达到接受圣礼条件的会友和预备会友,也应当参与其中以作为学习。
改革宗教会认为,天主教会将圣礼与神启示的福音真理分开,并赋予圣礼有奇异内涵,甚至允许接生婆在必要的时候主持洗礼,这都是严重的错误(伯克富,890)。洗礼是以外在有形的礼仪,宣告内在无形的、由于真理而蒙圣灵重生和洗礼的事实。因此,人接受洗礼并非由于道德上满足了某种要求,所以被接纳为信徒;而是因真理的有效呼召,并信徒信心的回应,从而奉主名领受圣礼。教会若在洗礼上不坚持真理的教导,那么教会的本质已然失落。
改革宗教会认为,圣餐中的饼与杯,祝谢后并没有化成了肉与血(天主教的看法)或附在其中(路德宗的看法);同时也并非仅是一个纪念(慈运理的看法)。实际上,圣餐中的饼和杯乃是藉着福音的宣扬,并众信徒的信心,在其中领受基督真实的临在。因此,没有真理传讲作为基础的餐礼,不具有任何属灵的含义。
3.忠心地执行惩戒
虽然惩戒(管教)的信息,更多时候人们并不乐于学习,但它的确是健康教会的重中之重。凯波尔认为:「许多教会所以拒绝执行惩戒,因为他们怕教会中的人数因此而减少,教会的荣耀受到减损;但事实上未能执行惩戒的教会,他们在内在外都不受尊敬。(凯波尔,197)」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惩戒的真实含义。
就圣经的一贯教导来看,惩戒(管教)的意义并非是消极地审判,乃是积极地牧养。有人错误地以为,「教会惩戒犯罪的教友,对他们没有帮功,只会导致他们的毁灭,因为惩戒会将他们赶出教会。但是神的话却清楚要求教会实行惩戒,而轻忽惩戒的人常自以为比神更智慧。(凯波尔,197-8)」管教的目的乃是以真理督责成全圣徒,修理他们在地的肢体(对付罪),以促进其全然属乎基督。不愿意执行惩戒的教会,其意义将不复存在;因此,教会终将因无纪律而走向「瓦解之途」。
改革宗教会认为,执行惩戒的标准是教会所宣扬的圣经真理。即是说,惩戒是对纯正教义和圣礼圣洁意义的捍卫(伯克富,890)。伯克富认为:「在纪律上放松的教会,在他们的圈子里迟早会发现真理之光已经黯淡,并且会滥用神圣的事物。(伯克富,890)」当然,关于执行惩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完全可以从以下的经文中读到:太十八18;林前五1-5、13,十四33、40;启二14、15、20等。
依据马太福音十八章的教导,斯托得曾提出教会在惩戒方面应有渐进的次序。主耶稣教导的次序是:第一,私人规劝:针对私下、非大众性的过犯(参太十八15);第二,公开劝诫:针对不接受私下彼此和睦或公开过犯者(参太十八16);第三,教会劝惩:针对同工劝勉后仍不悔改(参太十八17);第四,逐出教会:特别针对不愿悔改的人及异端者(参林前五2、11等)。
我们需要清楚认识到,按真理忠心地执行惩戒,是为除去信徒个人生命中的罪,修剪他地上的肢体。凯波尔说:「教会首要的责任,还是要想尽办法将那犯罪的人挽回。(凯波尔,201)」关于此,主的兄弟雅各说:「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五19-20)」保罗也劝勉说:「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六1)」
论到「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这说明了,惩戒同时也警戒了其他肢体,让他们被警醒,不至于落在罪中。正如犹大所言:「有些人你们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有些人你们要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犹23)」
更重要的是,藉着对犯罪肢体的惩戒,教会的污名被除去,破口被堵住。凯波尔曾这样说(凯波尔,201-2):
教会惩戒的目的虽然是挽救犯错者,但它还有更高的目的。信徒个人属灵的幸福,乃是推进全体教会圣洁、并造就教会的一个途径,有谁能否认一个信徒的幸福就能导致一个教会的幸福呢?一只眼睛的病得医治,其他肢体岂不都受益吗?全教会(整个身体)的幸福岂不比一个人的幸福更重要的多吗?一个教会堕落的主要原因,就是未能执行教会惩戒。
教会惩戒的最高目的,是荣耀教会的头——主耶稣基督。教会单一肢体的幸福,乃是推进全教会幸福的途径,所以全教会的幸福就是荣耀教会元首的方法。也可 以说,忽视惩戒的教会,不单是毁灭自己的荣耀,也是严重地忽视了基督的荣耀。信实地执行惩戒,乃是真教会的标志,而对基督尊荣漠不关心的教会,简直不是他 的教会。另一方面,热爱基督,并为他的荣耀大发热心的真教会,一定在惩戒上忠实、信实地执行。
当然,教会在执行惩戒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要保持教会的平安与圣洁,切不可以牺牲教会的平安与圣洁作为代价。只不过,有时为了保守教会的圣洁,可能会暂时失去平安。但教会的众同工需有足够的智慧,带领会友靠主恩典度过艰难时刻(参凯波尔,204)。第二,必须保持公义与慈爱的平行(参诗八五10,八九14等),要足够体现出基督「有恩典、有真理」的本质(参约一14)。若教会失去了仁爱之心,惩戒则失去了积极含义;若教会失去了公义之心,仁爱则成了纵容(参凯波尔,204)。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