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5 母亲般的属灵喂养

音频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7-8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 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

 

在辨明自己在帖撒罗尼迦传福音时的动机与行为原则之后,保罗再次回到他与帖撒罗尼迦教会的关系。不过,这一次他不再用「仆人」来定位自己,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亲密的角色——母亲。若说「仆人」的比喻揭示了事奉中的顺服与忠心,那么「母亲」的比喻则展现了事奉中的温柔与舍己。那么,这种温柔与舍己究竟在保罗的生命中是如何呈现的?又如何成为今日我们事奉与彼此相待的榜样与提醒?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经文,去体会那母亲般的属灵喂养。

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母亲的责任,不会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结束,因为真正的母亲会持续乳养、守护、陪伴孩子,这就意味着日复一日的耗费与牺牲。保罗正是用这样的图像,让人看见他传福音的方式,不是冷冰冰地传递一套套教义,而是用温柔与生命去哺育属灵的儿女。他不仅给他们真理的粮食,更在其中分享自己的爱。

只在你们中间:这短语原文当中,实际是第二个子句,即是说这句话必须与和合本第六节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作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叫人尊重」产生联系。在前文保罗阐明自己使徒的身份,这身份所带来对教会的认同度和委身度都与当时的演说家、哲学家完全不一样。这一点从保罗所使用「只」(标准译本翻译为「但是」)这个强烈的反义词可以端倪。冯荫坤指出这个词在结构上标志着保罗反对别人对他的三项控诉的开始;多马斯则认为这是增强语气的字,目的就是突显鲜明的比照。演说家、哲学家的模式是短暂停留、发表高论、赢得喝彩然后离开,而保罗却扎根在帖撒罗尼迦,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流泪。这种「在你们中间」的服侍,不只是一次性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长期可见的生命见证,是把人自己完全曝光在人群中,接受他们的观察、误解,甚至批评。保罗深知福音的力量不仅在于讲台上的宣讲,也在于日常生活的同在与团契。这对我们是极重要的提醒:在教会里,我们是否愿意走进弟兄姊妹的生活圈,而不是保持距离?在家庭中,我们是否愿意花时间与家人同行,而不是只在需要时才出现?在职场与邻里间,我们是否愿意用生命进入对方的处境,而不仅是用言语劝勉?保罗告诉我们,真正的服侍是愿意与人同心、同感、同走一段路。

存心温柔、母亲乳养:在第七节的下半句,保罗用一个极富情感的形象来描述自己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奉「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但在探讨「温柔」之前,我们需要先注意到,这里在原文中存在一个颇有意思的抄本差异。

But we were gentle among you, even as a nurse cherisheth her children:( KJV)

虽然身为基督的使徒,我们理当受到尊重。我们反而像母亲抚育婴儿一样温柔地对待你们。 (当代译本)

我们身为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加给你们重担,但是我们在你们当中成了温柔的,就像哺乳的母亲顾惜自己的儿女那样。 (标准译本)

Instead, we were like young children among you. Just as a nursing mother cares for her children, (1 NIV)

不,我們在你們中間反而溫和柔順,如同乳母撫育自己的兒女一般。 (呂振中)

在大部分的译本都将此字译为「温柔、温和」,但也有一些古老的手抄本,把它译作「婴孩」。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在一些手抄本中,这两者在古希腊文的字形极为相近,仅一个字母之差,极可能在抄写过程中被混淆。学者认为,若按「温柔」理解,保罗是在强调自己在事奉中的态度,不是以高压或权威对待教会,而是如同母性般充满耐心与体贴;若按「婴孩」理解,保罗是在强调自己处事的谦卑与无防备,就像婴孩一般单纯、没有地位、完全依赖神。尽管学者在抄本上有不同意见,但无论是「温柔」还是「婴孩」,都指向同一核心,保罗不是高高在上的使徒,而是甘心进入人群、完全投入的牧者。紧接着,保罗进一步刻画这种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母亲」在原文中也译为「保姆」,但莫里斯指出,这里强调的不是雇佣的乳母,而是「自己的孩子」。这种亲情的纽带远超职业责任。乳养本来是「顾息」的意思,七十士译本将这个词用来指母鸟「伏在」蛋上,因此这个词在这里可以延伸为「亲切地照顾」,描写母亲把孩子抱在怀中,使孩子们感到无比的安全与温暖。冯荫坤细心的通过原文「如同」和「母亲乳养」之间的一个小字指出,母亲看顾孩子,是不会在意时间的,保罗牧养信徒也是如此。

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 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去爱一个人?是血缘?是友情?还是某种不可言说的责任?我们或许都能举出一些例子,但不可否认,人的爱多半都有底线,有条件,也有止境的。可是在帖撒罗尼迦前书这里,保罗说,他不但愿意将神的福音给他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他们,那么这份爱从哪里来?

这样爱:「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这句的直译是「如此的渴慕你们」。其中「如此」这个副词回应了上一句中「如同」,从而引导我们继续以「母亲」的比喻来审视接下来的内容;另外,保罗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词来描述他对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感情——「爱」。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爱」一般的情爱,而是「眷爱,(爱的)渴望」的现在式关身形主动意分词,在圣经中仅仅只出现了这一次(活泉,52。)意指「超乎寻常强烈的渴想和真挚地爱护」。因此这句话更好的理解是,「我们既然极度渴想你们,就像母亲渴想自己的孩子一般」。接下来,他会告诉我们,这份深切的渴望,会自然流出怎样,不只是传福音,还愿意为他们舍命。这不是保罗等事奉任务的附加条件,而是那份「爱」必然的果子。

愿意跟你们分享、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愿意」一词是保罗书信的一大特点,并且他不是要表达一种想望而已;而是指出保罗等人在事实上乐意的和继续不断的与帖撒罗尼迦信徒有所分享。正如保罗在这里使用它,不是说「既然不得不做,那只好做吧」,而是深思熟虑后仍然甘情愿去做。如果我们熟悉保罗对于基督救恩的表达,我们就能明白这份愿意有三个面向:首先、保罗的「愿意」是因为他先被基督完全得着。正如他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当他想起自己曾是逼迫教会的罪人,却被主在大马士革路上怜悯呼召,他的心就被一种不可抗拒的爱占据。其次、这里的「愿意」是喜乐的、持续的心态,正如保罗对腓立比教会说「我以你们的信心为供献的祭物,我若被浇奠在其上,也是喜乐」。对保罗而言,传福音和付出生命不是损失,而是与主受苦有份、与肢体同得喜乐的荣耀路径。最后、保罗不只是传讲一套真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与福音一起交付出去。正如「将福音给你们」与「将自己的性命给你们」在原文是并列的,显示两者在他心里没有高低之分,诚然这难道不正是保罗所言「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可见,保罗的「愿意」又是根基于基督为他舍己的爱,因此他也乐意为所爱之人舍己。

亲爱的弟兄姊妹,今日教会若失去保罗所言「生命与福音并列」的心志,那么讲道便会沦为主日的一段程序;牧养也只剩下信仰的表面行动。这样是极不健康的,焉有母亲只给奶水,却不愿真的爱着孩子的呢?求神帮助我们,既得着福音,也把生命真实的交托给彼此,只有这样,教会才能真的在爱中被建造。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