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 劳力作工的见证
-
音频
-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9-10弟兄们,你们记念我们的辛苦劳碌,昼夜做工,传 神的福音给你们,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我们向你们信主的人,是何等圣洁、公义、无可指摘,有你们作见证,也有 神作见证。
人们常说「爱要大声说出来」。其实不然,若爱只是在言语上,那么这样的爱,往往是不够具体又不够真实的。正如夫妻间只是在口头上「甜言蜜语」,那并没有什么用,甚至言语还会沦为彼此间精神控制的手段。相反,若夫妻间在生活中彼此担当,互相合作,这样的爱不仅能经得起考验,也能带来生命的影响。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服侍正是如此,他的爱不是停在讲台上的教导(真理的喂养),而是继续表达在双手的劳作之中,这就是一种行动化、具体化的爱。
弟兄们,你们记念我们的辛苦劳碌,昼夜做工,传 神的福音给你们,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原文直译「所以,弟兄们,你们要记念…」从「所以」这个连结词(和合本没有译出),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本节经文与上文仍旧是逻辑关系。前面保罗谈到「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可见保罗与今日的我们不一样:我们只是喊喊口号,先说后做;保罗却是先做再说,绝不空谈。所以这节经文中,我们将看到保罗如何具体的将母亲般的温柔和舍己表达出来。
辛苦劳碌:莫里斯指出「辛苦劳碌」在此的表达,不只是两个相近的词汇,而能使人更清楚的看到使徒工作的艰难和劳累。保罗所用的「辛苦」,带有「因工作或奔波而筋疲力尽」的含义,强调的是服侍中实实在在的消耗与疲乏;而「劳碌」则指向外在的艰难与阻力,那些看不见的环境压力、危险与逼迫。这一对词常在保罗书信中成对出现,像是一句谚语,表达全方位的困苦——既包括内在体力的透支,也包括外在环境的挑战。多马斯认为,前者着重体力的消耗,后者着重外在的困难;陆彼得则指出,一个是可见的难处,一个是隐性的艰难;迈克·霍姆兹则强调,这在当时是一种通用表达,用来概括一切形式的辛劳。保罗藉着语言的重复,不是为了修辞效果,而是要让教会看见,他传福音并非安逸的坐在讲台上,而是在汗水、眼泪甚至伤痕中的劳作。同时这种「辛苦劳碌」也揭示了事奉的代价性,而不是廉价的。
在牧养层面,这两个词正挑战着教会去尊重、体恤并实际支持那些在辛苦劳碌事奉的人。在笔者成长的温州文化中,常常存在一种观念——「传道人赚钱真容易」,一天只要讲几十分钟就有不错的收入,甚至还有人专门统计传道人一个月讲了几次道,以此来评估「每堂道价值多少钱」,这是多么愚昧的作法。他们实在是看不见讲台背后的探访、辅导、祷告、预备与属灵争战。所以教会应积极纠正这种误解;同时,这也提醒牧者要有智慧的管理精力。虽然事奉必然伴随辛苦劳碌,但若因教会行政、工作的事物(指非全职传道)、家庭的琐事而身心俱疲,那么这样的服侍质量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最后,对于每一个信徒而言,也当预备心志,不求舒适的生活。要更为积极的分担事工,如探访、关怀、行政事务和后勤安排,减轻牧者不必要的负担,让牧者能集中精力在神的托付上。这样不仅是服侍牧者,更是自己操练忍耐与忠心的机会。
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保罗着这里说,他和同工昼夜作工的目的,是「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受累」一词由介词「由」和动词「加压,添重担」复合而成,在希腊的文化中都是用来指「把重担放在某人身上」。保罗的意思是,他不愿将经济上的负担加在帖撒罗尼迦信徒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在讨论赡养牧者的问题,也不是主张「传道人必须受苦」的教导,因为圣经明确教导「传福音的人要靠福音养生」,而保罗在其他时候也接受过教会的经济支持(如腓立比教会的供给)。然而,在帖撒罗尼迦(如同在哥林多)保罗选择不接受教会的金钱支持,原因与城市的文化背景有关。陆彼得指出,这两个城市都深受巡回演讲家与哲学家的影响,而这些人以演讲、授课为谋生手段,甚至藉此牟取私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若保罗接受金钱资助,很容易被误解为与那些利用口才获利的哲人无异,从而将「神的福音」降格为「人的传讲」。为了避免福音的纯正性受到任何质疑,保罗放弃对教会有所要求的机会,宁愿牺牲个人权益,以自己的双手劳作,供应生活所需。但我们必须指出虽然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没有接受供给,但这并不是普遍原则。今日教会应当认识到,稳定支持牧者的生活,是圣经所吩咐的责任。牧者若因缺乏供应而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在谋生上,必然影响其在祷告与传道上的专注。另外,信徒在社会职场中,也需要留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他人对福音的理解。在生活中,有一些行为若会被视为不当得利,信徒就当放弃该利益,以免别人因误解而拒绝福音,或许神就藉着你的「舍弃」使你成为了福音的出口。可见,这样的舍弃,反倒是分享自己的生命的行为,正是「免得叫你们一人受累」的具体表现。所以,保罗的选择提醒我们,福音的纯正与见证,比个人的权利与舒适更重要。当舍弃个人利益能避免福音被误解时,这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我们向你们信主的人,是何等圣洁、公义、无可指摘,有你们作见证,也有 神作见证:保罗无视作为使徒所拥有的一些权利,甚至为了福音的缘故,甘愿限制了应得待遇。他们一方面讲道大胆有力,另一方面又带着温柔和舍己的态度。在本节中,保罗再一次用「神人共证」的方式,强调他们确确实实是照着自己所说的行的。
向你们信主的人:关于「向你们信主的人」这一短语,Archibald T. Robertson 的解释确实提供了三个可能的解读方向:第一、将介词理解为目的意义,即使徒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你们这些信主之人的益处」而行。这种解释强调服侍的受益对象——他们的行为、品格与教导都以造就信徒为导向,凸显了事奉的牧养性与目标性。第二、将介词理解为空间的意义,那么着短语即可被译为「在你们这些信主之人当中」。这种解释强调保罗的服侍不是存在距离感,而是就在信徒群体中。第三、将介词理解为关系的意义,即保罗和同工的言行是「面向你们这些信主的人」而有的。这种解释强调保罗的事奉不仅是在信徒中间生活,更是有意识的将劝勉、教导、榜样指向信徒,带有明确的受众与传递对象。从释经原则来看,这三种理解并非互斥,反而可能在保罗的表达中形成互补,保罗是在信徒当中、面向信徒,并为了他们的益处而生活与事奉。这样的多层意义,与保罗本节中的「神人共证」一致,使读者更清楚的看见事奉者的全方位见证。
圣洁、公义、无可指摘:保罗连续使用了三个意义相近但各具侧重的词汇:「圣洁、公义、无可指摘」,并且采用了较为罕见的副词形式来修饰,强调这些特质贯穿在他们的整个行为之中。这种连用不仅是语气的加强,更像是对前面事工描述的一个概括性总结。首先,「圣洁」一词,是强调在神面前的分别为圣。这不仅关乎外在行为的纯净,更指内在动机的敬虔与顺服,表明事奉目的在于讨神喜悦,而非追求个人利益或名声。其次,「公义」侧重在人面前的道德行文。它反映出使徒在待人接物、处理事务时,坚持诚实、守信和无偏私的原则,让事奉不止于属灵层面合乎真理,也在日常社会交往中经得起评价。再者,「无可指摘」这个词不仅可以用在神与人的互动之中,也指人与人的关系之中,都强调经得起检验。
冯荫坤和多马斯的认同保罗并列使用这三个词,形成一个「双重见证」的修辞结构:对神而言是圣洁,对人而言是公义,而「无可指摘」则从消极/负面的角度概括了前两者的综合效果。这种「神人共证」的方式,不仅为使徒的事奉增加了可信度,也体现了属灵领袖必须在属天与属世两个领域同时持守一致的见证。因此,从神学上看,服侍者的品格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属灵争战中的防线。服侍者若在品格上有所亏欠,就等于在属灵战场上给仇敌留下破口;反之,「圣洁、公义」,就像属灵的盾牌,使仇敌无处可控告。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参与服侍的同工,我们的服侍是否经得起灵界的审视与攻击?在暗中是否仍持守圣洁,在压力之下是否仍坚持公义?其次,从牧养角度看,这节经文提醒教会邀请人参与服侍时,不应只看其恩赐或事工成果,更要关注其在神、人两方面是否有持续一致的品格见证。正如我们常会听到一句顺口溜「有才有德为正品,有德无才为膺品,无才无德为废品,有才无德为毒品」,虽是俗语,却页帮助我们揭示了才干与德行的关系。对教会而言这意味着应当在呼召与委任中优先考虑品格的稳定与真实;对事奉者而言,这意味着在追求事工扩展的同时,必须不断操练内心的圣洁与外在的公义,好叫自己在神与人的面前都无可指摘。
亲爱的弟兄姊妹,从保罗而言,服侍作工绝不仅仅是完成一些任务或者一些事情这么简单。它是一种全人全心的委身,是将财富、时间、体力甚至个人的权利与舒适,都甘愿舍弃的操练。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服侍就显得是一种呼召,是邀请我们活出得救确据的平台,也是邀请我们追求成圣生命的途径,更是邀请我们预尝天国宴席的机会。所以,你是否还会认为服侍是一个重担?你是否还会在服侍中看不到出路,看不见喜乐?求主帮助我们都能体验到「在主里的劳苦不是徒然的」。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