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蒙神教导的爱之实践
-
音频
-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四9-10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 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
莫里斯说「基督徒明显与两个特征,使其能从新约时代中被区别出来」。保罗在前文谈及「成圣」时,强调信徒在性与婚姻的关系上必须与世俗分别出来。而在这里,他自然的将圣洁的呼召延伸至群体的关系——彼此相爱中。成圣并非仅仅表现在个人对罪的拒绝,更体现在群体间爱的流露。就此而言,保罗认为「爱」同样是圣灵内住的必然结果。
论到弟兄们相爱,不用人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蒙了 神的教训,叫你们彼此相爱:在教会的生活中,最常被提及、却也最容易被误解的就是「爱」。我们常以为爱是可以自然出现的,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耐心,爱就会在群体里自然而然的成长。但这样的思维显然是低估了罪的严重性,也错误评估了人的本相。圣经告诉我们,堕落以后的人心,并不是天然倾向于爱,而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甚至罗马书里曾清楚指出「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肉体的与神为仇」换句话说,罪人不是「缺少活出爱的样式」而已,而是从根本上他们就没有爱。
论到弟兄们相爱:「论到」一词,是希腊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往往用来引介教导性的话语。在保罗的书信里,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劝勉方向的开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与前文全然割裂的主题。因为按照保罗一贯的写作特点,他的劝勉总是建立在已经阐明的教义之上。前三章他强调神在信徒生命中的保守与呼召,并清楚指出「圣洁是神的旨意」;因此,当他在此转向「弟兄们相爱」时,即表明这个话题仍旧是从前文的成圣神学自然流露出的实践应用。换言之,保罗在此继续要提醒信徒,真正的圣洁是必须落实在群体的关系里,具体是以通过「兄弟们相爱」活出来。
接下来论到「弟兄相爱」,如果单从我们当代的文化来看,「弟兄相爱」可能听起来不算特别有生命挑战。然而,若我们回到以色列的历史,就会发现这句话诗多么的困难。旧约的叙事一再揭示出「弟兄之间的仇恨」是人类堕落的缩影:该隐因嫉妒杀了亚伯,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宗谋杀案;雅各与以扫因争夺长子的祝福而彼此仇恨,甚至到了要以性命相害的地步;约瑟因着父亲的偏爱与神的异梦而被兄弟们卖到埃及。这些故事一再说明:弟兄之间的关系不是互帮互助,而是嫉妒、仇恨、杀害;紧接着先知们也不断揭示这种矛盾。何西阿书说以色列民「各人欺哄弟兄」,耶利米更说「弟兄也用诡诈待弟兄」。所以在旧约的历史中,弟兄之间不相爱才是一种常态,也是罪对人堕落的铁证。然而,救赎历史的转折点在基督里被显明。祂用自己的血拆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断墙,使仇敌和外邦人都可以成为神家里的人。所以,新约教会因此得着一个新的身份,在基督里成为一家人,弟兄相爱便成为这一新群体的最核心标志。约翰甚至直言:「凡不爱弟兄的,仍住在死中」。因此,当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中说「弟兄们相爱」时,他乃是将整个救赎历史关于「兄弟间」的张力带到教会群体的生活中。过去在亚当里的弟兄关系总是走向仇恨和分裂,但如今在基督里,这种关系被更新为合一与相爱。也就是说,若教会不能在彼此相爱中活出圣洁,那么我们便在实际行动中否认了基督十字架的果效。
蒙了 神的教训:这一句在原文只是两个字,直译为「是‘蒙神教导的’」。 冯荫坤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蒙神教导」与「蒙圣灵教导」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在新约里,圣灵就是那位将神的真理刻写在人心版上的保惠师。耶利米书 三十一33 所应许的新约正是如此实现:神要把律法放在祂百姓心里,使他们不再只是听见外在的命令,而是出于里面的生命动力去遵行。这一点在约翰福音十四章26 也得到进一步印证——圣灵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因此,「蒙神教导」不仅是指在知识层面认识到「要彼此相爱」,更是圣灵在信徒心中动工,使他们真实地愿意、也能彼此相爱。这也意味着,若一个人始终缺乏爱心,那不仅是伦理的不足,而是灵性上的警告——他可能还未真正成为「蒙神教导」的人。
你们向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固然是这样行,但我劝弟兄们要更加勉励:在这里先是充分肯定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爱心。他们的爱并不局限在自己本地的群体,而是扩展到「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这说明他们的爱心已经具有超越性的见证,甚至成为整个区域的祝福。然而,保罗并没有因此而让他们停留在自我满足中,他仍然加上一句「要更加勉励」。这再次显示出保罗牧养的智慧:属灵的成长从来没有终点,爱心的操练也没有极限。
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马其顿」在新约时代是希腊北部的一个行省,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曾到过这里(徒16–17章),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等地建立了教会。这里的「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指的就是这一大片区域内因福音而被召的群体。换句话说,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爱心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城教会,而是已经延伸到整个地区的弟兄姊妹中间。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一章7–8节已经提到帖撒罗尼迦信徒的见证「传遍了马其顿和亚该亚」,如今他再次强调他们对「马其顿全地的众弟兄」的爱。这说明他们的爱心和信仰一样,是扩散性的,不只在口里,也在行动上得以具体彰显。除此之外从使徒行传和在保罗的神学脉络中,地方教会之间的爱心交流,见证了教会的合一。帖撒罗尼迦教会虽然年轻,却已经以行动践行了耶稣的精神。这种跨城、跨区域的彼此相爱,是福音在救赎历史中打破犹太人与外邦人隔阂的具体彰显,表明在基督里,教会真是同一个生命的共同体。这真是的提醒我们,爱心不应局限于「本地」,更应扩展至画出。今日的基督徒若只关心自己小组、自己堂会的需要,而忽略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肢体,就失去了保罗所强调的普世视野。真正的爱心是因神的教导而生发,并不断扩展,成为福音合一的见证。
更加勉励:保罗在此劝勉信徒「更加勉励」,其背后的动词与三章十二节「充足」为同一个词根。这表明,在保罗的神学中,爱是动态的生命操练,是不断增长、满溢的过程。这里的「勉励」并非指靠人自我努力的拼搏,而是指在神已经动工的基础上,信徒被呼召继续前行。换句话说,保罗一方面肯定他们已经在马其顿众教会中展现了真实的爱心,但另一方面,他又拒绝让信徒停留在「已有的表现」上,而是呼召他们进入一个不断扩展的境界。基督徒的爱若不持续进深,就会逐渐消退;教会若自满于过去的见证,就会失去当下的力量。真正的爱必须根植于神的教训,由圣灵不断更新,并在实际关系中结出更丰盛的果子。因此,「更加勉励」既是对信徒的安慰与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挑战与催逼。千万不要忘记,既然我们已经承认爱是成圣的方向,也是末世的预尝,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活在「已经」得赎、又「尚未」完全的张力里。那就欢呼喝彩吧!
那么,保罗在这里关于「彼此相爱」的劝勉,实际上把我们带回到神主权恩典的核心。这意味着,爱并非只是群体关系的润滑剂,而是救赎的记号,是教会见证真神的根本方式。世人或许可以在道德层面上讲「彼此关怀」,但只有蒙神教导的群体,才能在十字架的爱里彼此接纳、彼此建造。这种爱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扩展的——超越个人、超越本地。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