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第八课:归正教会的角色
第八课:归正教会的角色
……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五25-27节)。
健康的教会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健康教会更为合适?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本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着归正教会的四个重要角色而展开,目标在于通过探讨教会的基本角色与功能。我们希望,使会友认识教会的基本角色与功能,并引导信徒按照教会的角色与同工,全然投入在教会生活中。
一.敬拜上帝
「人生首要的目的是荣耀神,并以神为乐,直到永远。(小要理,1问)」上帝呼召世人来归向他,目标就是要让人进入敬拜的生活。是故,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神在旷野为他们建立起会幕的生活。再则,当基督完全成就了他的救赎之工后,再次显明了「神的帐幕在人间」。一位蒙拣选的人得救,目标就是成为敬拜上帝的信徒。
1.藉着敬拜享受神的同在
论到敬拜,圣经告诉我们,必须是定期的(参林前十六2;出二十8-11等),是不断重复的(参来十24-25),是向神归正的(参约四23-24)。艾利克森说:「敬拜,是对神的赞美和尊崇,是旧约中素常的活动,特别可以从诗篇看出来。而在启示录和其他地方所描述的天堂景象中,也有神的子民承认和宣告他的伟大。(艾利克森III,316)」由此可见,敬拜神是信徒不可或缺的、切实首要的功课。
神呼召蒙拣选的人,藉着敬拜享受神荣耀的同在。然后,神要差遣他的儿女,从敬拜的荣耀经历中出去,直到地极成为主荣耀的见证(参徒一8)。因此,敬拜对于真信徒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操练。
2.敬拜神的基本含义
προσκυνέω(敬拜),含义为「屈伸/俯伏下拜」。在新约圣经中,προσκυνέω算是一个常见的用字。通过这个字词研究,我们大概可以对敬拜下一个这样的定义:「敬拜是让信徒操练以神为中心的信仰活动,主要是聚焦在神的位格和属性上(艾利克森III,316)。」通过对神的颂赞、与神并圣徒的团契等,让自己的生命被神的圣灵与圣道所更新,竭力享受神至圣的同在。
当教会不敬虔地按照圣经敬拜神的时候,就容易进入个人的情绪与感觉里头。这样的敬拜,非但不能让神居首位,反倒是让人「自以为是」了。根据加尔文的思想,限定性敬拜原则再次被高举,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今日教会所急需的。如果人不能照着圣经的真理敬拜神,就会再一次建造起巴别塔,从而经历到因为没有王而任意行的状况(参士十七6等)。故此,艾利克森提醒说:「就敬拜的这方面意义而言,教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神的位格和属性,而不是专注在他本身感觉满足。(艾利克森III,316)」
论到真正的敬拜,耶稣的教导是:「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神是个灵(或无 「个」字),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四23-24)」这里特别重要的焦点就是「心灵」和「诚实」。这里的πνεῦμα原意指「灵」,在原文中与第一个字句「上帝是灵」的「灵」同一个字;NIV的翻译中,也都采用spirit。因此,这里的灵可以理解为心灵,也可以理解为圣灵;但目前我们所能收集到的中文译本基本都采用「心灵」这个翻译。言下之意,在敬拜上帝这个属灵功课上,信徒由内而外的敬虔是重要的,且是必要的。
另外,ἀλήθεια(诚实)一词的原意为「真实」或「真理」,NIV的翻译也是采用truth这个单词。由此可见,这里译为「诚实」似乎并不是很合适。目前流行的中文译本中,也大多将该词意为「真理」。由此可知,真正的敬拜必须是以真理为基础的。
对于真信徒而言,教会不是他的社会资源,乃是他敬拜神的所在。因此,真信徒进入教会的目标就是敬拜神;并竭力地宣扬福音,带领人归入教会一同敬拜神。
二.造就信徒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四章1到16节中非常清楚地宣告,凡蒙拣选进入基督教会的信徒,不仅要在教会中敬拜父神,更是要在敬拜中受造就。因此,他提出了神设立各样的圣职,乃是为了成全圣徒(参弗四11-12)。信徒在教会中受造就,就是为了藉着彼此相助,彼此成全,「在爱中建立自己」(参弗四16)。这一切的目标,就是为了成全圣徒,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弗四13)」主的弟弟犹大同样呼吁信徒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犹20)」。可见,信徒受造就是极为重要的。
1.造就信徒的基本含义
论及「造就」,我们可以选择从两个圣经比较常用的词来探讨。在希伯来文中,יָצַר一词强调的是「形成」、「做成」;同样,希腊文中οἰκοδομέω也是「建造」或「启发」的含义。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造就」,就是要按照神所预定的样貌来成全圣徒。因此,我们也许可以为「造就」做一个定义:「藉由神的真道与圣灵所赐的团契,促进圣徒在基督里合一,从而让教会长成『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当然,信徒必须明确知道,受造就其实可以分为:第一,受造就乃是要在灵性上被装备;第二,受造就也是要在生活上得以成圣。
2.由内而外的生命造就
真信徒的生命并非由外而内,乃是由内而外的。因此,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十二3)」可见,信徒受造就首先必须是生命的更新。这种生命的更新,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全然委身基督,忠诚于所得到的呼召,热心爱主。
其次,这种生命的更新必定会带来对教会的委身,开始甘心乐意地参与到服事之中。也就是不仅要造就自己,更要以蒙恩的生命去造就他人(参林前十四4-5)。艾利克森认为,「造就这事乃基督身体的成员之间彼此建立,而不仅仅是牧师或传道人要叫其他人得造。(艾利克森III,313)。可见,造就的底层含义就是藉着对教会的委身,成全肢体,祝福肢体。
再则,受造就的生命需要有行为上的更新,也就是道德层面的见证。我们深刻认识到,真信徒不是靠着行为得救;但真信徒既已得救,就必有得胜的行为见证他已经得救的生命。故此,主的弟弟雅各说:「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二26)」使徒保罗也说:「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弗四1)」并且,保罗强调圣灵所结出来的果子,也同样是关乎行为的:「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加五22-23)」
3.受造就的拦阻
当我们探讨信徒当受造就的时候,必须认识到有什么拦阻。首先,人的骄傲肯定会拦阻信徒受造就。因为圣经告诉我们:「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四6;彼前五3;参箴三34)」其次,没有系统的栽培,也是信徒生命受造就的拦阻。因此,信徒要接受教会有系统的栽培;教会应当为造就信徒而开设系统的课程。
三.传扬福音
由于受到戴德生提出的「福音使命」这一概念的影响,几乎所有华人都认为传福音是教会的唯一使命。我们不能否认基督所颁布的大使命中包含了传福音这件事,但必须确定一个重点,就是大使命不仅仅是传福音而已。在马太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看到:「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八18-20)」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传讲基督纯正的福音;第二,奉三一神之名合宜地施行圣礼;第三,以真理训练门徒,治理教会(我们可以从其中看到教会的第三个标记的影子——惩戒)。当教会在这三个重要的真理上被建造,就自然而然地享受在基督的同在中,直到世界的末了。归纳而言,完整的大使命,乃是奉主差遣,建立门徒(建立教会)。
1.福音是信徒的日常
当信徒虔诚敬拜,并受真理所造就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要成为福音的出口。就此而言,传福音不是一项事工,乃是基督徒生命的彰显。εὐαγγελίζω所表示的就是告知。换言之,这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工作,乃是基督徒生活的日常。当基督徒活出基督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福音的见证人。依据路加的表述,这福音并非由于人的能力或其它什么作为产生果效,而是由于圣灵的大能临格在信徒身上,从而让信徒生命发生质的改变,以至成为了福音的见证人(参徒一8)。请注意,μάρτυς(见证人)所表达的是一个被圣灵更新了的人,成为了福音的见证;而非这个人为福音做见证。因此,我们再次确定,传福音是基督徒的日常生活,而非特别工作。另外,论到传福音我们要确信,这不是人所成就的,乃是福音本身的权能。保罗说:「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2.从预定论视角谈传福音
现在,让我们从预定论的角度来谈谈宣扬福音该有的态度。
第一,我们确定所有人的得救,都是因为神在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的拣选(参弗一4)。因此,只有预定得永生的人,才会真正信仰耶稣基督。
第二,我们需要明确,没有人知道谁是蒙神预定、被神拣选的人。
第三,所以我们需要向所有人传福音,正如马太所宣告的,是「万民」(πᾶς)。πᾶς,原意为「每一个」或「所有的」。因此,对于真信徒而言,需要向日常生活中遇见的任何一个人来宣扬福音。
第四,信徒需要知道,传扬福音只是我们作为信徒的本分,与对方是否接受福音没有任何关系。对方是否接受福音,是由于圣灵作为,而非我们个人的能力。
第五,当福音被宣告的日子,未必会产生即时的效果,但或已经将种子种下,毕竟我们是奉主的名宣告福音。
第六,如此说来,信徒宣告福音的时候,无论是否有即时的收成,都不该成为我们骄傲或沮丧的原因。
最后,我们既然蒙召,必须成为福音的见证人。因此,无论我们经历如何,都当将荣耀归给神。
3.布道/宣教
虽说福音是真信徒的日常,但真信徒也必须知道,布道是回应福音的重要事工之一。因此,真教会必须有布道的事工,正如保罗奉安提阿教会的差遣,成就布道(宣教)事工一样。
论到布道事工,主耶稣的教导是:首先,要将福音传给同文化的人(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其次,要将福音传给近文化的人(撒玛利亚);再次,要将福音向异文化的人传开(直到地极)。就个人的生命经历而言:首先要将福音带给家人,其次要将福音带给邻里,再次要将福音传给陌生人。
每当信徒敬拜上帝的时候,属灵生命被神所扶持,理当被激发出见证耶稣基督的热忱来。再次确定,传福音是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不传福音的教会,是步向自杀的教会。(唐崇荣)」
四.社会关怀
若说敬拜和造就成就了福音的生活日常,那么福音所带来的生命延展,就是对社会的关爱。这种关爱并非是别有目的的,而是单纯由于上帝的爱,而发出怜爱之心(参约壹四19)。而且,使徒彼得也教导信徒,若真得了属灵的生命,不仅需要有爱弟兄的心,更需要有爱众人的心(参彼后一7)。这爱众人的心,其实就是真信徒的生命果子了。
1.真信徒的社会责任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主耶稣的教导中:「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3-16)」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晓,信徒对这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古老的教训:爱邻舍
爱邻舍,这是古老的教训。但耶稣曾明确表达,这爱并非利益关系人之间的相爱,而是对他人(不认识之人)的爱。因此,耶稣告诉门徒说:「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太五45-46)」他甚至以比喻的方式教导门徒,真正爱邻舍的人,就是要无条件地去帮助那些需要怜悯的人(参路十25-37)。
我们有必要再次确认,教会确实有向信徒和非信徒付出爱和怜悯的责任(艾利克森III,317)。并且,这怜爱之心是出于一个重要的他者,就是我们的神自己。因此,圣经教导说:「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十九17)」又教导说:「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即是说,真正敬拜神的人,应当要看顾弱势群体,由于爱神的缘故而帮助他们(参申十17-19)。
3.为公义而奋勇
当然,教会的社会关怀不仅包含了这些慈惠的事;更需要为公义而勇敢。如阿摩司先知、施洗的约翰等,他们为了社会的公义奋勇宣告神的话。那施洗的约翰,甚至为了捍卫社会公义而被害(参路三19-20;可六13-29等)。
我们通过历史可以发现,教会曾给这个社会带来太多太多的改变。建立学校、建立医院、庇护难民、收留灾民等,虽然这些事情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渐渐不能有规模化的作为,甚至不能有所作为,但教会在这些事上的参与是必要的(艾利克森III,319)。
4.社会关怀不是社会福音
最后,有必要提醒的是,社会关怀是教会的角色,但切不可将之做成「社会福音」。我们所传扬的是耶稣基督的救恩,而非这个社会的救济。因此,社会关怀的终极目标,仍然是荣耀神。若有人把社会关怀置于敬拜上帝之先,那么显然就是严重的偏差了。
小结
认识教会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委身教会的服事,这是本课的期待。真信徒唯有忠诚于敬拜上帝,才能促成生命的造就。也唯独忠诚于虔诚地敬拜神,才能激发传福音的热忱,并有关切这社会的勇气。愿神赐福你!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