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圣洁是神的旨意
-
音频
-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3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想寻求神的心意,希望听见神对自己的指引,甚至觉得神如果直接告诉自己「要去哪、要做什么」就更好了,然而神的旨意是十分明显的——即「成为圣洁」。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的前三章,保罗阐明神如何在患难中保守信徒,并一步步带领他们走向成圣与最终的盼望。但从第四章开始,他的语气发生了明显的转折:从牧者迫切的祈求,进入具体的伦理劝勉。他用「弟兄们,我还有话说」开头,仿佛要把之前所有的教导都具体的落实在信徒日常的选择与行为之中。所以对保罗而言,成圣并不只是关乎未来,而是信徒在当下每一天的生活。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你们既然受了我们的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就要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在这节中,保罗以一种亲切而又带着权柄的语气,说「我们靠着主耶稣求你们,劝你们」。这句话揭示出信徒的生活方式并非任意选择,而是必须在基督的主权下的行事。接着,他提醒信徒,他们「已经受了教训,知道该怎样行可以讨神的喜悦」,说明这些劝勉是他们早已听过的,并非额外的要求。最后,保罗用「更加勉励」来强调成长的方向,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进深的。
弟兄们,我还有话说:在此,保罗再一次用「弟兄们」这一称呼来表达与信徒的关系。到这里为止,这一称呼已经是保罗第七次使用,但每一次的出现,都不是单纯的称谓,而是牧者与信徒之间深厚关系的流露。接着的「我还有话说」则显得格外引人注意。照保罗书信的惯例,书信的前半部分往往是教义性的阐释,后半部分才会转向实际的劝勉;在帖撒罗尼迦书信中同样也是如此,前三章的神学反思与牧养祷告,并不是抽象的教义阐明而已,而是要在第四章开始落实到信徒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我还有话说」究竟是简单的过渡语,还是带有强调性的语气呢?Robertson 指出,这个连接词在原文中并非仅是随意的语气词,而是带有推理与加强的意味。换言之,保罗并不是在说书信的结束顺便补充几句话而已,而是在说「正因为前面的一切都是真的,所以你们更要如此」。因此,这里既不是松散的补充,也不是孤立的转折,而是一种「教导」的继续,是承接前三章的教义,把其真正的果效推进到信徒的生活的行事为人之上。
然而,但我们反观今日的教会时,我们常常会在教会中看到两个极端:一是把教会变成神学院,强调知识与教义的认同感,却忽略教义必须转化为生活的操练,以至于信仰停留在头脑层面;另一种则是「去神学化」,一味强调实践与果效,用「事工有没有果效」来衡量一切,最终沦为功利主义。前者让信仰失去活力,而后者让信仰失去根基。而保罗的这一开头提醒我们:教义与实践、感谢与劝勉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承接、相辅相成的,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求你们,劝你们:在称呼了「弟兄们」之后,保罗立刻转入劝勉的语气。使用了一个「求」与「劝」的组合。冯荫坤指出,在蒲草纸文献中,这两个字常常作为同义词出现,许多释经家也因此认为它们在这里是一种同义并列的修辞。但若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二者虽相近,却仍有细微的层次差异。许多中英文译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把它们与后面的「靠着主耶稣」连在一起翻译,呈现出一种更完整的语气。较佳的译法应当是:「我们求你们,并在主耶稣里劝勉你们。」这里的「求」带着弟兄情谊的柔和,是保罗以「同为弟兄」的身份发出的恳切呼吁;而「劝勉」则显出使徒的权柄,是保罗在主耶稣的名下所发出的严肃命令。换句话说,「求」流露出牧者的温柔与爱心,「劝勉」则彰显出使徒的责任与权威。二者结合,展现了保罗独特的牧养姿态:既不是高压的命令,也不是随意的建议,而是在爱中带着真理,在真理中满有温柔;这样的表达在「靠着主耶稣基督」一词中也可以更加清晰, 因为无论是「求」还是「劝」,都不是保罗个人的立场,而是扎根在基督的权柄和团契里。保罗不是倚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动人,也不是单凭使徒的权威来命令人,而是「在主耶稣里」来劝勉信徒。这样一来,他的请求带着弟兄的温暖、他的劝勉也承载着基督的权威。对信徒而言,顺服这样的劝勉,不是出于对人的钦佩与惧怕,而是对主的顺服而带来的。
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保罗在这里说:「照你们现在所行的更加勉励。」这句话背后,其实透露出牧者独特的智慧。他在前三章里已多次肯定帖撒罗尼迦信徒的生命光景:他们晓得什么是神所喜悦的,也确实在生活中实践出来(一3,6-10;三6-8)。然而,保罗并没有因他们已有的见证就停下脚步,好像他们已经达到属灵的巅峰一样。相反,他用了「既然…照…更…」这样的句式,把信徒的现状放在一个动态的表达中,意思就是既然你们过去已经如此,那就更要向前。「更加」这个词在原文里带有「满溢」的含义,好像水从杯中涌出,直至溢出来为止。这让我们看到,属灵生命并没有所谓「足够了」的一天。信心若只是维持在原地,不久就会消退。真正的成圣,是一种持续的成长,是一种不断「更加」的过程。陆彼得提醒我们,保罗的牧养方式一方面是肯定信徒现有的光景,另一方面却让他们永远不要自满,而是呼召他们进入更丰盛的生命。回想笔者自己成长和服侍,就会发现自己缺少保罗那样的牧养智慧。每当看见信徒一时的软弱,就容易感到沮丧,甚至否定他们过去在信仰上的成长。于是,不是去肯定神在他们身上的恩典,而是急于指出不足,好像他们从来没有过生命的果子。这样的眼光,不仅使自己失去耐性,也可能让信徒在不断的否定中失去动力。然而,保罗却提醒我,真正的牧养是一边肯定神已在他们身上所做的工,一边鼓励他们继续向前;服侍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他们现在还不够」,而是放在「他们仍然可以更丰盛」的层面。
你们原晓得,我们凭主耶稣传给你们什么命令。神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远避淫行:在这两节经文中,保罗进一步强调他所传授的教训,并不是来自个人的意见,而是「凭主耶稣」所交付的命令。因此,他要帖撒罗尼迦信徒明白,信徒的生活目标不是模糊不清的或待寻求的,反而是清楚明确的「成为圣洁」。这里的「圣洁」不仅是外在行为的洁净,更是整个人生命被分别归给神的状态。而在具体层面上,保罗以「远避淫行」为例,把圣洁落实到信徒最容易被试探的领域中。这表明,成圣既是神普遍的旨意,也是信徒必须在生活中主动回应的责任。
你们原晓得…凭主耶稣…命令:在这里,保罗提醒信徒,他现在所说的并不是临时加上的新建议,而是他们早已从他口中领受过的——「凭着主耶稣」所传的命令。换句话说,这些劝勉的根基不在于保罗自己,而在那位差派使徒的主。冯荫坤指出,这里所用的「命令」一词,本来带有军事用语的色彩,强调来自上级的权柄与不可推诿的责任。可见,保罗在此是作为基督的使徒,把主的旨意传递给属祂的教会。其中,这也让我们看见一个极重要的神学重点:新约中的「命令」与旧约律法的不同,基督的「命令」不是靠外在规条维持的约束,而是因信徒已在基督里得着新生命,所以能够在圣灵中活出的顺服。保罗在此特别强调「凭主耶稣」,正是为了让信徒明白,他们的顺服不是回应人的权威,也绝不能依靠人的努力去行。所以,信徒我们遵行圣经的教导,不是出于牧者的压力,也不是为了群体的期待,而是因为这命令本身是主的心意,是神的旨意在我们生命里的具体现实。
基于此,我们可以知道保罗在这里的提醒对于今日的教会而言,极具现实意义。首先,这提醒信徒,我们的信仰根基并不在于不断追逐「新的启示、亮光」或「隐秘的声音」。保罗说「你们原晓得」,意味着神的旨意早已显明在祂的话语中。若一个教会一味地寻找所谓「新鲜的信息,或这个时代的声音」,就很容易忽略那已经写明在圣经中的永恒真理。真正的敬虔,是满足于神已经启示的古旧福音,并在其中活出顺服;其次,保罗强调「凭主耶稣」,这指出牧者的权柄并不来自于他们自身,而是源于他们对圣经的忠心讲解。牧者在教会中传讲神的道,不是以个人的经验或意见为准绳,而是作为基督的使者,把主的命令传递出来。这也提醒今日的教会,牧者的讲道不是一种随意的建议或属灵心得的分享,而是基督自己在教会中的发声。若牧者偏离圣经,再热情的呼吁也只是人的声音;但若牧者忠于圣经,即便言辞朴素,也满有基督的权柄;最后,若这真是主的命令,那么信徒的回应就不应当是选择性的聆听,而应当带着敬畏与顺服。许多时候,我们把讲台上的信息当作「参考意见」,挑选自己喜欢的去遵行,剩下的便置之不理,这实在是令人惋惜的画面。
成为圣洁,远避淫行:紧接着「神的旨意」之后,便有「你们圣洁」一词作为解释。冯荫坤特别指出,这里的「圣洁」一词与三章13节所用的不同。后者偏重于终末性的成全,强调信徒在神面前无可指责的地位;而在这里,保罗使用的这个名词,更强调成圣的过程与果效。这说明,信徒除了因着圣灵的工作,在基督里被称为圣洁之外,还必须在具体的生活操练中,不断「成为圣洁」,把那因信称义的地位,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实际见证;斯托德也提醒我们,这里的圣洁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他强调,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圣洁」,更多时候是指「成圣的结果」——也就是说,信徒的生命要不断被更新,以至于在行为和态度上都与神的旨意相符;莫里斯则更直白地指出,这里的「圣洁」在语境中主要指向「性的圣洁」。在当时的希腊罗马社会,性放纵是普遍而被接受的文化现象,淫行几乎是那个环境的常态。但保罗却强调,基督徒的生命必须与此完全分别出来。
由此可见,保罗在这里既指出了成圣的本质(一个过程与结果),也点明了成圣在现实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与世俗文化的认同)。必须承认,对「性的开放」只是当时希腊罗马世界属世文化的一个缩影。今日我们若只将「圣洁」局限在「性」的问题上,就会误解保罗的劝勉。因为在他的书信中,圣洁并不只是「避免某种罪」,而是整全生命的分别为圣。因此,虽然有人在性方面持守节制,却可能在金钱上陷入贪婪,在权力上追逐,在人际关系上缺乏爱心等等。换言之,性的不洁固然显眼,却并不是唯一的威胁;更危险的是,我们以为自己在某一方面「站住了」,就忽略了在其他层面上同样需要被分别出来。真正的圣洁,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要在任何属世的文化中,保持敏锐,以至与不断符合神的旨意。
那么,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是否愿意承认,信仰从来不仅仅是听一堂道,停留在知识与头脑的满足,而是要在实践生活中活出真实的见证?其次,你是否愿意反思,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属世的文化,虽然被大众普遍接受,却是我们要敏锐分辨的?今天,神的旨意已经清楚明白地显明出来——祂要我们成为圣洁。愿我们基督里都能勇敢的回应这命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