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基督的使命

作者: 李牧师 【 原创 】 2025-03-19
音频
基督的使命
00:00/03:23

路加福音十九章10节: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本文做了程度较大的修订,与音频表述已经不一致,建议阅读】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是神历代应许的兑现,是所有以亚伯拉罕之信为称义的信徒的荣耀盼望。基督的顺服和受难,成就了荣耀的救赎。而这救赎得以成就,正是我们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使命。今天,我们将围绕着「基督的使命」这一主题,对路加福音十九章10节进行默想。如果我们细心阅读,不难发现今日选节其实是路加对耶稣基督自我使命告白的记录,这与本书第四章耶稣基督的弥赛亚就职宣言是一致的:「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 神悦纳人的禧年。(vv17-18)」因此,今日选节在路加福音中有重要的地位,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全书的神学枢纽与精髓;同时,今日选节也是救恩神学最简洁、最直白的表述。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聚焦于这一整段的叙事,也就是十九章的1-10节。就故事叙事而言,路加再次精心构建了三个对比维度,以推进叙事的高潮。首先,在空间层面。路加把撒该「爬上桑树」的卑微姿态,与主耶稣「必住在他家里」的神圣宣告,形成了垂直向度的张力。通过这个张力,让读者确定了撒该得救的本身并非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而是基督主动的救赎。也就是说,「爬桑树」并不是撒该得救的必要条件,甚至根本就不是任何条件;但是,撒该的这一行动却显露出撒该——这个绝望之人的苦苦寻求;然而,正如创世记对「失乐园」的叙事中所提到的那样,那通往伊甸的道路和大门已被封住,人从自身出发寻找进入神的同在(伊甸)是不可能的事。就在这不可能中,基督却照着所应许的来到,并宣布要住在撒该的家中。如此,便将神主动的救赎恩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罪人所需要、却并非以罪人的方式和理想给予的救赎恩典。

其次,在社会层面。被唾弃的税吏长与自义的法利赛人构成了水平向度的对比。法利赛人认为自己在宗教上显出了真实的敬虔,并认为自己是更为有义。于是,他们把救赎建立在这个表现式行为道德之上。在我们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到,亚当的后裔在行为之约上其实毫无能力可言。因此,想要通过行为之约称义,最终只能建立起一个横向的、扁平的、非真实的救赎。这方面的救赎努力大有人在,比如有人期待通过文学方式救赎,有人期待通过科学方式救赎,有人期待哲学救赎等。当无论哪一种,都是扁平的,是缺乏真正救赎内涵的。如此看来,法利赛人要构建的救赎,同样是扁平意义的、非永恒价值的。他们把救赎的根基建立在道德之上,因此他们鄙视税吏等类人,称呼他们的罪人。税吏长,作为犹太被罗马占领期间,底层社会的罗马人的「狗腿子」,在道德意义上当然是被否定的,尤其被法利赛人所鄙视。这种被否定与鄙视,我们可以从十八章9-14节的叙事中看到——尽管在圣殿中,法利赛人也照样否定、鄙视那税吏。然而,在路加的叙事中,却不断肯定了税吏在神救恩中的获得,以此强化了救赎不是居于自己的义的教义主题。就此而言,基督的救赎不仅关乎神主动的、灵性层面的拣选,也关乎神主动的介入到社会层面的更新——人不再依靠道德得救,因为就连人的道德都需要被拯救。

最后,在时间维度。财主撒该的「失去」与「得着」形成救赎叙事的逆转。在基督临到撒该家之前,撒该的「得着」实际是「失去」。在人看来,他拥有税吏长的身份,并且拥有丰盛的财富。然而,他的身份让他失去了同胞对他的尊重,被视为罗马统治者的帮凶。他的财富并不能叫他的生命的本质发生任何改变(参路十二15),这不过叫他得着了表面的富足而已,内里却依然是贫穷的(参启三17)。撒该全人都生活在「失去」的真实之中,所有的「得着」都不能叫他那「失去」的真实有所改变,因为这失去便是全然堕落。

本处的「失丧」(ἀπολωλόςapolōlós)一词,原文是完成时被动分词,意为「毁灭」、「丧失」、「错失」、「遗失」等;七十士译本通常用这个词来翻译אָבַדabad)。אָבַדabad)的含义是「灭亡」,如诗篇一一九篇176节:「我如亡(אָבַדabad))羊走迷了路……」显然,这撒该已经从深层次上被路加写成了人类的缩影——所有在基督之外的人,都是死在过犯罪恶中的人(参弗二1),也就是失丧、灭亡的人。然而,基督的临到成就了撒该的得着。从物质层面来看,因基督的出现撒该经历了重大损失——一半家产给了穷人,另一半要支付赔偿。可是,正是这个物质意义的损失,让我们看到了撒该内在的得着——灵性上得满足。我们知道,赔付四倍是律法的最高赔偿方案(参出二二1);大卫就曾在忿怒中指出行诡诈的,应当赔付四倍;最终他的确为此赔偿了四倍(参撒下十二5-6)。现在,撒该自我裁定,要为过去的行为作出四倍赔付。他把过去的获得看做损失,因他有了更美的获得——基督并他的救恩。显然,这不是他道德意义上的转变,而是灵命被更新之后的表现。在路加笔下,这撒该的「得着」与保罗有了根本性的相同。保罗也曾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 神而来的义,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里复活。(腓三7-11)」

综上所述,这种三维叙事的结构,突显了基督使命的颠覆性本质。也就是说,福音对于罪恶世界而言,就是一种颠覆。罪带来迷失,而福音是神主动的寻找与拯救,是对迷失的抵抗。

「寻找」(ζητέω),该词在路加福音出现了26次,远超其他福音书。该词的现在时主动态形式,特为表明持续性的神圣行动。拯救(σῴζω),该词在医疗背景浓厚的路加笔下,具有身心整全救赎的含义。人子(ὁ υἱὸς τοῦ ἀνθρώπου),这个兼具弥赛亚荣耀与受苦仆人双重意涵的称号,是但以理书七章与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的旧约回响。整合这三个关键点,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由神主动的救赎恩典。并且,我们看到了基督作为中保的双重意义——祭司和祭牲。基督主动的「寻找」,显明了救恩源于三一神永恒的预定的事实(参弗一4-5)。因此,我们所有人的得救,都是因为神主动的拣选和救赎。故此,我们总要存着感恩的心,以回应这所蒙的恩召。

「失丧的人」(τὸ ἀπολωλός),这个短语在希腊文中是完成时中性分词,表明人类全然败坏的客观状态。罪人如同迷羊,全然失去自我归正能力(参罗三11),所以基督道成肉身的寻找与拯救尤其重要,且完全必要。这「人子」的拯救行动就是献祭自我,在十字架上满足了神的公义,从而给灵性败坏的罪人带来属灵的拯救和医治。

贝可维(Louis Berkhof)指出,救赎次序(Ordo Salutis)中有效的呼召始于圣灵重生的作为。所以,本处撒该的回应「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v8)」,并非他获得救赎的条件,而是救赎恩典产生的必然果效。这种「救恩确据」在约的神学的框架下,指向了神信实的护理之工,也表现出信徒当有的成圣生活。教会的本质是「被召聚集的群体」,也就是神儿女的聚集;基督寻找失丧者的使命要求教会突破法利赛人式的宗教洁癖,从而成为那些蒙召的、有罪的人们的聚集,并在教会中得蒙基督的赦免与救赎。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指出,真正的福音事工必须同时持守真理的纯洁性与爱心的实践性。由此可知,教会生活的本身就是要带领人经历救恩的确剧,经历成圣的生活——人自己的罪,并仰赖基督的救赎。这种成圣生活,应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信徒的我们,是否明白这福音的奥秘呢?我们将如何回应这福音对我们的呼召和拯救呢?

阅读 1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