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苦杯与挣扎
-
音频
-
苦杯与挣扎
00:00/03:23
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6-39节: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 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 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耶稣基督所经历的客西马尼的苦杯,是救赎进程的荣耀成全。这是救恩叙事中不可忽略的关键节点。在神荣耀的应许中,基督肩负使命,步上十架。这客西马尼的经历,于耶稣而言,便是步上十架之前的挣扎。然而,耶稣基督最终在顺服父神旨意这件事上得胜了,成就了荣耀的救赎恩典。于我们而言,耶稣基督的得胜,成就了第二亚当的代表意义,正如经上说:「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罗五19)」下面,我们将围绕着这段经文的写作背景、上下文关系、字词分析等,进行预苦期的默想。
马太为什么要记录这件事?在本处,马太的神学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根据教会历史的确认,马太福音是使徒马太于叙利亚北部作成,特为以此牧养叙利亚北部的犹太人基督徒和一些外邦信徒。从文本特征分析,马太的第一写作对象应是犹太人基督徒。所以,马太向他们具体强调了耶稣是弥赛亚的旧约应许的事实。并且,通过「五段式结构」将耶稣表现为「新摩西」,二十六到二十八章更是这新的出埃及的高潮。只是,这新的出埃及并非从法老的手下解放百姓,而是从罪恶与死亡的权势下拯救百姓。为此,他甘愿承受那苦杯。
「杯」(כּוֹס, kos),在旧约圣经背景下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诗篇七十五篇8节以杯表达审判;耶利米书二十五章15节以杯表达忿怒;逾越节中,同样有杯的礼仪。马太以「杯」作为表达耶稣恳求的重点,便是强调耶稣的受难与旧约的救赎叙事紧密相连在一起。他是应许的子,是那要来的弥赛亚,但同时他是我们的赎罪祭,特为担当选民的过犯而生。如此,便将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受苦仆人与诗篇第二篇义人受苦的旧约表述,与基督受苦联结在一起。同时,也更深刻地表现出了耶稣基督作为中保,为他所担保的选民受了公义的审判,好赎得所担保的选民的事实。
如果我们细读这里的整个大篇章,便会发现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是一个救赎进程的核心表述。从小楼圣餐到客西马尼,继而到耶稣被捕,这整一段的叙事构成了救赎历史上最核心的戏剧冲突。基本上我们可以确定,客西马尼事件标志着永恒的圣子主动进入「降卑状态」(status humiliationis)的终极时刻。这个段落中的冲突包含了:①宗教领袖阴谋陷害耶稣vs那妇人香膏膏主;②叛徒犹大进入出卖基督的黑暗中vs最后晚餐中的「新约的血」的光明拯救;③耶稣预言门徒都要跌倒vs彼得夸口至死跟随等。从这些对立冲突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基督带来了百姓的唯一盼望,那荣耀的拯救。然而,这些百姓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恶的,所以最终不喜爱光明,倒喜爱黑暗了(参约三19)。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尽管是彼得,这位所谓最刚强的圣徒,若离开了恩典的保守,同样也会跌倒。结合二者,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的确全然败坏。正因如此,耶稣不得不亲自为他的百姓,接受那审判的苦杯,从而步上十字架。
客西马尼(Γεθσημανί,Gethsēmani),该园子位于橄榄山脚下,名称源自亚兰文,译为「油榨之地」。显然,这个地名在这段叙事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耶稣基督如同橄榄一般被压榨,以至汗如血滴(参路二二44)。从马太的叙事来看,耶稣基督的挣扎不仅在于对肉体受苦的恐惧,更是因着对「罪与咒诅」并「神忿怒的苦杯」的承担,感到压力重重;毕竟,我们的主为我们的受了咒诅(参加三13),这义人为我们算为不义(参彼前三18)。
面对十字架的苦杯,耶稣的心便忧愁起来。这里的「忧愁」(λυπεῖσθαι),这个现在时被动词在这里的含义应该是「被忧愁起来」、「被悲伤起来」,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耶稣便被所面临的忧愁起来。这是一份重压,压在他的身上。所以,他便极其难过。
「极其难过」(ἀδημονεῖν,adēmonein),该词在新约仅出现了三次而已(参太二六37;可十四33;腓二26)。该词所表达的是极度痛苦、恐惧,甚至是惊愕。就词源学观察来看,该词源自ἀδῆμος(adēmos),意思是「无家可归的人」;所以这里应该是表达耶稣基督担当了我们的罪,从而感知自己与神分离的焦虑与内在苦痛。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表示,基督的灵魂不仅感受到痛苦,更是被痛苦彻底吞没(参要义2.16.12)。这种情感受创的强度,反衬出罪的可怕重量,因为这不是一般性的精神焦虑,而是面对神审判所带来的深重忧伤——神的儿子背负世人的罪孽,因此而被压伤和死亡。
「几乎要死」(ἕως θανάτου, heōs thanatou),就字面意义来看,是「直到进入到死亡之中」或「直到死亡的程度」。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一书中强调,这里的表述不是修辞的夸张,而是耶稣基督真实的体验。基督的人性意识在此时与神性位格结合中经历了分离的预尝,正是他之后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二七46)」所以,使徒信经表示他确实为我们经历了阴间般的痛苦。
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πλὴν οὐχ ὡς ἐγὼ θέλω, plēn ouch hōs egō thelō),这是本篇最重要的转折。基督人性的意志与神圣的意志之间产生的最大的程度的挣扎,然而那神圣意志完美地、完全地顺服了父神的旨意。基督的顺服不仅是为救赎而受难,更是为了以完全的人性活出律法的义,好让他所成就的义归算在他的百姓生命中(参罗五19)。因此,他最终顺服神的意思,否定了自己的意思。其实,这便是预苦期最核心的焦点了。
今日,当我们进入这预苦期,我们以晨更祷告、禁食祷告、简朴生活等方式操练敬虔。我们之所以操练敬虔,便是要与这位受苦的基督同行。他为我们的罪喝了那忿怒的苦杯,为我们在客西马尼经历了深深的挣扎。然而,他最终顺服了父神,把第一亚当的过犯扭转了。因此,凡在基督里面的,便与他一同得胜了。这第二亚当的完全顺服,成就了荣耀的救赎。我们这些蒙恩得救的人,便是在这第二亚当的完全顺服中被算为义。因此,我们在这段时间默想耶稣基督的受苦,是必要且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提醒,基督的血是为我们而流(参海德堡教理问答,75)。他是我们的大祭司,更是那独一无二的真祭物——旧约一切的献祭本是指向他,也因着他。他如同以撒一样顺服到底,但事实上却是以撒的拯救者(参创二二8)。他不照着自己的意思,乃是照着父神的意思,于是便成就了这荣耀的救赎!哈利路亚,阿们!
那么,在这一切事上,我们是否真实地明白了呢?我们当如何通过灵修操练,追求与基督同行呢?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