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3十字架的呼召

作者: 李牧师 【 原创 】 2025-03-22
音频
每日灵修默想
00:00/03:23

马太福音十六章24-26节:24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25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26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感谢各位慷慨,今年已经够了。谢谢!】

 

马丁路德非常强调十架神学,他认为十架神学是神的真实本质与拯救行动的彰显。也就是说,马丁路德认为神藉着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受死,并从死里复活来显明救赎的恩典。人如果想要认识上帝,就必须摒弃对「荣耀神学」(Theology of Glory)和「理性」的依赖,转而通过十字架的「软弱」和「愚拙」来领受神的救赎。因此他对「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by Faith)表述,强调人的救赎完全依赖神在十字架上的代赎,而非善行或其它什么宗教仪式——特别是天主教赎罪券、天主教圣礼观等。并且,信徒的「信」是对十字架救恩的回应,而非自我努力的结果。如此,他确定「荣耀神学」主张者所高举的通过理性、神秘体验或世俗成功来接近上帝是错误的,这不过是人的骄傲,是掩盖罪的事实。十架神学则清晰地揭露了人性的软弱,迫使人在绝望中完全的依赖上帝的恩典。路德的这个神学立场,对于今日教会而言的确非常重要。因此,本周的灵修主要集中在十字架与救赎盼望。目的在于帮助弟兄姊妹建立一个完整的十架呼召与救赎盼望。今天,我们便从「十字架的呼召」开始。

此刻,让我们对马太福音做一个基本的介绍。马太福音,根据传统看法是使徒马太于公元70年边上,在叙利亚北部所作。本书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叙利亚北部的犹太人。马太之所以写作本书,主要是为了向叙利亚北部的犹太人传讲神的福音。所以,全书不仅有充足的犹太特色,也特别强调耶稣基督与他的救赎工作,是对旧约圣经的应验。同时,也有很多对于犹太人对耶稣基督及其救赎故事的误解的解释。另外,因为当时叙利亚北部的安提阿教会,已经在福音宣扬这个方面很大层面地影响了当时的教会,外邦人得救议题已经获得了正统教会的认可;所以,本书也非常强调呼吁全教会(包含犹太人)都要起来,向外邦人宣教。书中也大量的引用耶稣基督曾将福音传给外邦人,以及夸赞外邦人的例子。

不但如此,马太福音还就犹太人的错误弥赛亚观作出了详细的回应。就全书观察可以发现,马太似乎热衷于对耶稣基督受难的描述。在本处中,我们看到耶稣基督不断的预示自己的受难、十字架、复活等信息。特别是在本章13-20节彼得认信基督是神的儿子之后,整个写作的转折点便产生了。从此以后,重点在于破碎犹太人原来的、那错误的「政治弥赛亚观」(也叫「军事弥赛亚观」),转而把以赛亚书中所刻画的、受苦的弥赛亚,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众人面前。

不过,马太很清楚地表述了这一信息的转变,也给门徒带来了挑战。当耶稣基督第一次预言自己将要上耶路撒冷,在那里要受害的时候,受到了来自门徒拦阻(vv21-23)。由此可见,受苦的弥赛亚——十架神学,对于当日的门徒而言,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马太这样的叙事,当然会取得第一读者的认同。毕竟,彼得的感受和第一读者的感受,都在「政治弥赛亚观」的误导之下。然而,真理并不能、也不会因着他们的难于接受而妥协。因此,马太便开始告诉他的读者,耶稣基督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第一步:耶稣强调彼得的心思是错误的,因为他体贴的是人的意思。对于第一读者而言,这当然是强调他们的「政治弥赛亚观」认同,是从人的水平面发展起来的错误认信。那充满整个旧约的弥赛亚的应许,并不是要解决一个地上国度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一个荣耀的、永恒的、关乎全人类的大问题,是真正的救赎问题。换言之,正确的、合法的政治行动,的确会成为一国一邦在特定情境下的救赎。正如扫罗政权对于那个时代的以色列人而言,也是一场救赎。不过,这些救赎的本身都是暂时的、缺乏永恒意义的、不具有真正安息的。然而,那应许而来的弥赛亚,他将要带给人真正的,永恒的,不失落的安息救赎(参太十一28-30)。所以,人必须离开自己的意思,才能进入到这层的认识中。因此,这「舍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舍己」(ἀπαρνησάσθω ἑαυτόν, aparneisasthō heauton),意为「完全放弃自我」或「完全否定自我」。这里的「舍」原文是ἀπαρνησάσθω(aparneisasthō),该词是一个否定前缀ἀπο(apo)加上单词ἀρνέομαι(arnéomai)的结果;这ἀρνέομαι(arnéomai)的含义就是「拒绝」、「否定」、「否认」,结合这个前缀的意思是「完全放弃」或「完全否定」。ἑαυτόν(heauton)原意为「自己」,在本处强调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世俗利益的自我认同。因此,这里的自己指的一个完全去基督化的自己,是远离伊甸园的自己,是没有上帝的自己。所以,我们确定这里的舍己是指完全地否定并放弃自我非真理、非基督化的追求和向往。是的,这便是十字架呼召的第一个层面。如果我们从诗篇第一篇来看,这是在人的思想层面的呼召,特为让人能坚定依靠神所默示的话语。就经文写作背景来看,这里要放弃当然就是犹太人错误的弥赛亚观念;但对于今日教会而言,有了更大层面的应用,我们应该要谨慎自己不落入到任何非基督的、敌基督的认同之中。

人要舍己,自我立志是做不到的,因我们的良心已经丧尽了(参多一15;诗十四3,五三3;罗三10-12等)。所以,舍己一定是圣灵的工作(参腓二13)。也就是说,唯独神的恩典能成就信徒的满足;也唯有这救恩中的满足才能成就信徒在世俗生活上的舍己。当一个人无法满足于属灵生活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对自己的世俗生活感到满足的。世俗生活本身只会让人越来越贪婪,越来越骄傲,越来越依靠自己。但圣灵重生了我们,使我们舍己;于是,我们便将肉体连同一切邪情私欲都钉在十字架上(要义,III.7.2),否定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秩序。唯有如此,方能成就舍己的生命。

第二步:耶稣强调,若有人要跟从他,就必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显然,这是前文所谈的「舍己」的延伸。我们已经谈到,如果没有十字架,是不可能有舍己发生的。因此,这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马太将耶稣当日的呼召写出来的时候,对这个呼召的意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转变。马太最初听见这个呼召的时候,肯定是从象征性的角度去理解十字架,但后来他写作的时候已经经历了耶稣钉十字架的真实,所以他肯定是从真实性来理解这个十字架。这个理解的进阶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上,道德榜样论带给我们的十字架的理解,也是象征性的理解。诸如孩子不乖、家庭不顺、身体欠佳等,我们都会说「这是主给我们的十字架」。然而,这样理解十字架的呼召完全不足够,更可以说是一个严重的偏差。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呢?其一,我们需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理解。在马太写作本书的时候,基督信仰已经从犹太教中被区分出来。之前基督信仰算为犹太教的分支,在很多方面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比如不要向皇帝下拜等。如今,他们不再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支,那些豁免对于基督徒们无效。更有甚者,犹太教联合罗马政府对教会步步紧逼,使得教会的生存空间大大压缩。因此,所有的基督徒都面临着实际意义的苦难;这种苦难甚至可能直接危及生命。因此,这里的十字架是一个真实意义的十字架,而非象征意义的十字架。其二,这十字架是信徒主动的背负,而非被动的、无奈的背负。从希腊原文σταυρός(stauros,十字架)在罗马语境中是羞辱与死亡的象征,ἀράτω(aratō,命令式)意为「要主动承担」。由此可见,这十字架不是信徒避不开的生活困难,而是信徒靠着基督作出的勇敢选择。这个表述应该有两重含义,第一是从耶稣基督自己出发,这十字架是他成就救恩的途径,与上文基督受害的预言做对应;第二是对信徒进行的受苦的呼召(参彼前二21)。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十字架不仅是外在的逼迫,更是内在与基督联合(σύμμορφοι, symmorphoi)的记号(参腓三10)。巴文克(Herman Bavinck)在《改革宗教义》中强调,背十字架是在恩典中参与基督的受苦(IV.8.4)。我们也的确可以从αὐτοῦ(autou,意为「他」或「自己的」)这个单词,理解到信徒在领受基督救恩时,其苦难亦与基督联合的属灵真实。

第三步:耶稣要求他的门徒必须学会将目光抛向永恒,也就是神荣耀的国度。「跟从我」(ἀκολουθείτω μοι, akoloutheitō moi),这里的「跟从」(ἀκολουθείτω, akoloutheitō)一词,原文是第三人称现在时主动命令式,意为「他必须主动跟随」。从马太的写作背景来看,这是要求信徒对教会的绝对委身。根据上下文来分析,这更是呼召信徒必须无条件的选择天国,而否定地国的追求。因此,下方便说到如果有人追求这个世界和世界上事,必然会失去神的国度;使徒约翰也曾这样教导门徒(参约壹二15),这的确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马太紧接着说到,就算有人能赚得全世界,但最终要赔上属灵的生命,那的确是得不偿失的。无论什么时候,信耶稣都涉及到世俗利益的损失。尤其在逼迫年代,信耶稣更有可能导致社会工作和生命自由的损失,有些甚至有生命危险。那么,信徒在这样的环境面前是否能完全专注地委身基督、委身教会呢?能否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和社会得失全然放弃呢?相信,只有那些抛锚于永恒的真信徒,才可能经历到真正的得胜到底!

十字架的呼召从未过气,今日的你我依然需要来到这呼召面前,作出必要的属灵的回应。那么,你是否愿意舍己呢?你将如何跟随基督呢?你今日服事与生活的动机是什么呢?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