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 弃绝人意的荣耀

作者: 张传道 【 原创 】 2025-08-14
音频
00:00/03:23

帖撒罗尼迦前书二5-6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用过谄媚的话,这是你们知道的;也没有藏着贪心,这是 神可以作见证的。我们作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叫人尊重,却没有向你们或向别人求荣耀;

在一个「网红盛行」的社会中,你或许不清楚流量意味着什么,但你一定听过「点赞、关注,求转发」。正如今日许多热点新闻的背后,无非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渴望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这种文化氛围,无疑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上帝的儿女,让我们也开始把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中。甚至在社交媒体、职场,还是事奉中,首先不是先思考「神喜不喜悦」,而是先想「人喜不喜欢」。在前文中保罗与同工们直言他们的服侍心志是「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那么在今日的经文中,保罗就进一步具体的解释他们的服侍态度:既然福音的使命源于神的验中与托付,他们就不可能以人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不可能以迎合人的方式来换取好感或认同。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用过谄媚的话,这是你们知道的;也没有藏着贪心,这是 神可以作见证的:保罗在此的讲述,不仅是为自己和同工的服侍辩护,更是揭示了属神事奉的基本原则——动机的纯净与行为的公开。接下来他又一次用三个否定来反驳教会中对他服侍的误解:即他不以讨好人的甜言蜜语取悦听众、不以自我利益为服侍的驱动,不以人的荣耀为事奉的目标。保罗如此的论述就是与当时文化中的演说家和哲学家划清界限,拒绝以信仰赢得追随者,拒绝以信仰谋求利益。因此,这节经文放在整段脉络中,不只是保罗的自证清白,更是呼召每一个被神验中、被神托付的人,持守服侍动机的纯净与行为的公开。

从来没有:保罗说「从来没有…」原文首先用的是一个并列性否定词,意思是「也不、也没有」,将前后两个子句连在一起,强调无论是无论是谄媚人的话、还是贪心,他们在这两方面都绝对没有发生过。紧接着保罗又使用一个表时间的副词「曾经、某时、从前」,在否定句中表示「从未、绝不曾」,强调涵盖过去所有的时间都没有这种情况。这样的组合不仅否定了具体的行为、也排除了任何的时间可能性;由此可见保罗等人的服侍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经过起时间检验的存在。这与我们开头所说的「网红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在那种文化里,普遍的规律是「先设定人设——然后人设崩塌」;而在保罗的事奉里,则是长久以来的真实和没有隐藏。

谄媚的话、贪心:这里的「谄媚」在中文圣经中多译作「谄媚」,当代译本则翻译为「花言巧语奉承人的话」,新译本翻译为「奉承」。然而,正如莫里斯指出,这个词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花言巧语或口是心非,而更深地包含了「诱骗」的含义——目的在于解除听众的心防,从而达到个人的私利或隐藏的企图。保罗在此则强调,他们的事奉完全没有这种操纵人心的伎俩。与此并列的第二项否定是「贪心」。保罗和同工曾被指控,他们传福音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从人得益处。然而在保罗的书信中,「贪心」远不止是占点小便宜的意思。正如他在歌罗西书三章5节所言「贪婪(贪心)就与拜偶像一样」;又在以弗所书五章3-5节严厉宣告「至于淫乱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无论是淫乱的,是污秽的,是有贪心的,在基督和 神的国里都是无份的。有贪心的,就与拜偶像的一样。」由此可见,「贪心」在保罗神学中几乎已经直接与「不得救」联系在一起。陆彼得提醒我们,这个词的严重性在于,在一个人表现出贪婪之前,他的内心早已放纵了肉体的情欲。换句话说,贪心不仅是一种外在行为,更是一种内在崇拜对象的转移,即从敬拜独一真神,转向追求受造之物。在保罗看来,这种心态与福音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完全弃绝。

这是你们知道的、这是神可以作见证的:「这是你们知道的」原文可直译为「正如你们知道的」,这个子句在前面的经文中已经多次出现,都是指保罗等人的行动都是有目共睹的,是曝光在众人面前的;「这是神可以作见证的」这个子句在原文中只有两个名词,分别为「神」、「见证人」所构成。保罗在此的目的似乎是郑重地求神作来作见证,因他知道这种内在的问题,只有神自己才能见证。正如「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结果报应他。」(耶十七章10节)我们会发现,保罗在此的设计实为将「人」与「神」并列为他们的见证人,这样的双重见证让我们看见,真正的事奉不止是行之在人的眼中,更要行在神的眼中。这样的事奉观,既剥去了外在表演的外壳,也打破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象。它呼召我们回到信仰的核心——一个真正的服侍生命,不怕外界的审视,也不逃避神内心的探查,因为它的根基不是人的荣耀,而是神的喜悦。

我们作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叫人尊重,却没有向你们或向别人求荣耀:接下来的这节经文,揭示了一个更具冲击力的服侍观。事奉不是获取人所能给的荣耀,而是单单回应基督的呼召。保罗承认作为使徒,他完全有资格、也有权利享受人的尊重;然而,他随即用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可能。在接下来的释经中,我们就会看到他否定追求来自人荣耀的服侍动机,而带领我们将眼光转向荣耀的神。

我们作基督的使徒:在保罗书信中「使徒」既有广义的定义,也有狭义的定义。广义上,它指一切蒙复活基督亲自差遣去传福音的人(包括十二使徒与保罗自己);狭义上,则指教会所差派的代表与使者,如巴拿巴、西拉、提多等。回到本节经文中,「使徒」是一个复数的形式(包括「心」(4节)、「性命」(8节)都是如此),再加上前后文本中保罗都是将自己、西拉、提摩太放在一起谈论,似乎都在证明保罗在此所说的使徒正是他们三个人。但显然不能简单的套入三人全都同属狭义使徒的身份,否则会与保罗在其他书信中自我介绍的用法冲突——例如哥林多前书、歌罗西书中,他明确区分「基督耶稣的使徒保罗」与「兄弟提摩太」。这表明保罗并未视提摩太为同等身份的使徒。冯荫坤认为,在本节经文里,保罗实际上已巧妙地将提摩太「搁在一旁」,使「使徒」一词特指自己与西拉。而斯托德则提出另一种观察:保罗在此用「我们」是皇室式的复数,即虽用复数,但实指保罗一人,这种修辞手法在三章1节(「我们就愿意独自等候」)也可见到。无论采用哪种解释,都能看出保罗在处理属灵权柄时的谨慎与节制。他并不滥用使徒身份去抬高自己或同工,而是明确保持与他人的界限。在当时教会初期,真假权柄的辨别至关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福音信息的纯正性与事奉的合法性。保罗的做法提醒我们,在今日教会事奉中,头衔、职分或名号,必须与真实的呼召、托付与生命见证相符,否则不仅削弱服侍的公信力,也容易使人心偏离福音的核心。

叫人尊重:保罗是「作基督的使徒」,这不仅是一个高超的地位,更是复活基督亲自托付、赋予权柄的身份。按照使徒的地位与职分而言,他本有资格在信徒中「叫人尊重」,这个词在原文中既可带有「压力、重担、劳苦」的意思,也可表示「重要性、显著性」。换言之,保罗若提出要求,信徒在情感、经济与属灵义务上,都理应给予他们尊重与支持。莫里斯指出,这里的「尊重」可能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使徒有被敬重的正当权利;二是他们有权要求教会在物质上供应他们的事奉。然而,保罗刻意不依赖这些权利,他放下本可要求的权利。这并非出于假谦卑,而是因为他深知,一旦事奉建立在人的尊重与物质之上,动机就容易被人情和利益污染,甚至使人从作基督的使徒变为作人的使徒。在此,我们确实应建立三点反思:首先保罗一方面「淡泊名利」,却对自己使徒的身份极为执着,因为他深知自己服侍的权柄来自何处。这权柄不是源于人的委任,不是传道证书,更不是社交媒体的关注度,而是复活的基督亲自拣选与差派。今日的传道人也必须重新确认这一点,真正的属灵权柄是从神而来,不依附于人的认可,也不受流行趋势左右。其次,保罗虽有使徒的地位与职分,本可正当要求教会在需要上供应他,却甘心放下这些权益。今日信徒与服侍者都应自问:在家庭、职场、教会中,我们是否愿意为了爱与成全,放下自己因资历、辈分或职位而可行使的权利?最后,在这个的时代,服侍者若不常常回到「我是谁的仆人」这一根本问题,就容易被人的掌声、物质回报或权力地位所影响。保罗的榜样提醒我们,真正的荣耀是讨那鉴察人心之神的喜悦,而不是赢得大众的喝彩。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生活在一个「点赞、关注,求转发」的时代,但神呼召我们,离开那从人而来的虚荣,进入那永恒的荣耀。主正差遣我们,无论是在讲台上、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家庭中——都当立定心志,拒绝一切用人手带来的荣耀,转而在神的注视下,单单讨祂喜悦;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操练敬虔的生命,好让我们的行为能同时经得起人与神的检验。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