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玛拉基书概述(6)

作者: 李牧师 【 原创 】 2025-04-24

三.玛拉基书的文体及其功能

关于玛拉基书的文学体裁问题,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看法。其一是德国学者的看法,认为本书基本上可以认定为诗歌体裁,所以「德国学者曾尝试将玛拉基书译为诗歌。(丁道尔,232)」  相对于德国人学者的看法,英译本则基本上认定本书是散文,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都将全书译为散文。(丁道尔,232)」  华德凯瑟曾说:「玛拉基在撰写本书时所用的格式是散文体多于诗歌体。(华德凯瑟,12)」 

沃尔夫的看法很值得一提,他认为「玛拉基书比哈该书更具备诗的体裁」特质,尽管无法将她编排成完全的希伯来诗,但里面还是有「许多平行句」的存在。因此,沃尔夫给了玛拉基书一个很特殊的文学名称——「高雅的散文」(人人,68)。 

然而,根据释经学为我们提供的方法,也许我们可以跳出这些传统看法,从而寻求一种更加适合本书文本的文体理解。首先,从本书的标题语(一1)可以知晓,本书的文体是「先知文学」,,מַשָּׂא(神谕,和合本译为「默示」)满足了构成该文学体裁的基本条件(21世纪旧约导论,546)。在本书正文部分,作者结合了希伯来「智慧文学」中的的「劝勉体」格式,以此作为整个核心内容演绎的手法。根据这两个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尝试给出一个新的文学认定:「先知预言劝勉体」(麦辉星I,电子版)。也就是说,德国学者的诗歌体主张,和英文学界的散文体主张,其实都有清晰的文学基础;正因为在文本中,这两者都包含,所以我们或许应当尝试从两者的结合体对本书的文学体裁进行理解和分析。

「先知预言劝勉体」的最大特色就是在文章中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命令(正面的)以及直接或者间接的禁令(负面的),其动机是为了对听众产生「实际的效果」,促使「听众做出回应和顺服」(格兰.澳斯邦,267-8;又麦辉星I,电子版)。

玛拉基在使用这种「先知预言劝勉文体」的同时,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辩证法(辩论形式)(21世纪旧约导论,547;又麦辉星I,电子版)。正如伊贝斯所言,这种文体是主前五世纪流行于「犹太文坛的一种辩论形式」(伊贝斯,3)。这种形式主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是用「很强烈、使人震撼」的话来攻击他的听众,以刺激他们起来反驳;这种反驳是预期中的反应(伊贝斯,3-4)。第二是听众的反驳,也许可能不是听众直接做出的反驳,而是演讲者将听众想要反驳的话自行补充出来,以呈现听众的反驳(伊贝斯,3-4)。接着,第三个步骤就是演讲者继续他的讲演,阐明他起初所讲的意思(伊贝斯,3-4),以回应会众所反驳的内容。这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先知劝勉的所在(麦辉星I,电子版)。玛拉基书的文学体现,的确是这个格式的;这一点只要翻开经卷便能看到。

那么,玛拉基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文学形式来写作本书呢?第一,我们相信玛拉基书是由玛拉基的多个演讲稿(讲章)拼凑而成。虽然主题连贯,但是彼此之间的独立性还是非常明确的。因此,这种文学形式的主要功能,就是适以宣讲。第二,玛拉基通过该文学形式中的辩论方法及属灵劝勉,要带领那生活在罪中,却「不知己罪的读者知罪,从而引领他们悔改」(麦辉星I,电子版)。最后,先知还用「责备和警告的话,责备和警告神子民有关他们的罪行」(麦辉星I,电子版)。以帮助他们认识罪,并靠主的恩典远离罪。

综上所述,本书的文学体裁的确达到了预言和劝勉的果效。并且,通过辩论手法也起到了引领读者进入宣讲之内涵的效果。若我们对以上内容无异议,我们基本上可以认定:先知透过文学性展示,期待着将背约的选民带回到神的面前,重燃信仰的盼望——达到神学性与教牧性的目标。可见,宣讲的内容重要,到如何宣讲同样重要。所以,你的日常表达能否处处体现神的恩典,展现神的真理呢?这篇文章对你的个人灵性有什么造就呢?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
  • 首页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