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玛拉基书概述(1)
玛拉基书四章5-6节:“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如果你比较细心,一定已经发现,玛拉基书的相关主题已经在灵修手册上出现了多次,但一直没有提供真正的灵修文章。现在,我们终于等来了玛拉基书的灵修文章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我们期待通过对玛拉基书解释与默想,和您一同进入对上帝不变之爱的发现与探索。期待你能在后续的玛拉基书之旅中,得到属灵的建造和激励。当然,为了更好的开启我们的玛拉基书之旅,今明两天我们将开始对玛拉基书进行必要的概论表述。虽然这些内容会显得有点枯燥无味,但希望您能坚持阅读,以从宏观上了解玛拉基书。愿上帝赐福您!
玛拉基书虽然短小,但无论是在犹太人还是基督徒看来,她都极为重要。在犹太人的眼中,由于她是希伯来圣经先知书的最后一卷,所以她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犹太人的传统看法,玛拉基是最后一位先知。换句话说,在玛拉基之后不再有先知,整个以色列的先知历史,随着玛拉基的辞世而画上了句号(伊贝斯,1)。犹太人的经典——《他勒目》(Talmud)[1] 的传统说法是,「在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死了之后(传统认为最后的几位先知),圣灵就离开了以色列。(伊贝斯,1)」他们坚信,从此以后神不再直接对以色列人讲话(伊贝斯,1),先知时代已经不再存在于以色列了。[2] 因此,在犹太人的认识中,玛拉基就是最后一位、神透过他直接向以色列说话的先知(伊贝斯,1)。 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这卷书。
至于基督徒(教会)对本书的重视,主要是因为这短短的书卷,在新约圣经中多次被引用(伊贝斯,1), 且是非常重要的真理。并且,在基督教圣经的编排中,玛拉基书是旧约的最后一卷,以其第四章作为旧约至新约的过度,是最合宜的。正如黎格士巴所言:「玛拉基书就象黄昏之尽,结束漫长的一天;但她也是黎明,在腹中诞下荣耀的日子。(转引自马唐纳,1137)」因此,作为信徒花时间来了解这卷书,是应当的本分。下面,让我们开始进入对本书的宏观了解部分。
一.作者与写作时期
如欲研读一卷书,对于书的作者和写作年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因为,不同的作者透过文字所要表达出来的含义也会不同;[3] 同时,写作年代的不同,对其内容的解释也会有本质上的区别。
1.本书作者的争议
关于本书的作者,一直以来都存在有很大的争议。这是因为本书不同于其他先知书卷,在本书标题(一1)中所表述出来的内容,仅仅只提供了「玛拉基」这一个线索,而这线索本身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一般上希伯来人的名字都是专有名词,可本书的מַלאָכִי(玛拉基)一词,却未能满足这个条件(麦辉星I,电子版;又钟志贤,电子版), 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名词而已(21世纪旧约导论,544)。
其二,古代两个很重要的译本——LXX(《七十士译本》)和《他尔根》——也增加了作者问题的难度系数。LXX译本不将מַלאָכִי视为一个专有名词,而是根据他的意思译为「耶和华借他的使者……」(启导本,1304;又华德凯瑟,6;又伊贝斯,2;又人人,67-8;又丁道尔,228;又唐佑之,325;又傅理曼,366-7)。耶稣时代的亚兰文译本《他尔根》,则是在「我的使者」后面,加上了「文士以斯拉」一说(启导本,1304;又华德凯瑟,7;又人人,67-8;又丁道尔,229;又唐佑之,325;又傅理曼,366-7;又钟志贤,电子版)。这两个译本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学者对本书作者的认定。并且,教会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也根据《他尔根译本》,认为本书的作者就是文士以斯拉。这其中有耶柔米(Jerome,340-420)、拉比拉宾(Rabbi Rashi,1040-1105)等(丁道尔,229;又华德凯瑟,7);还有一位对今日基督教有着深厚影响的人物——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他也认为מַלאָכִי是עֶזרָא(以斯拉)的姓(丁道尔,229;又华德凯瑟,7)。在中文译本中,《吕振中译本》基本上采用「玛拉基非专有名词」这一观点,所以他在玛拉基后面加上括号,里面标有:「即『我的使者』的意思」。
第三,有些学者指出,本书并没有一位真实的作者,他不过是那位编辑《十二卷》的编辑者所收录的三本佚名之作之一(傅理曼,366,369),其中另两个文本分别是亚九1-十一17及亚十二1-十四21(唐佑之,325;又纪博逊,3823;又丁道尔,229)。他们认为,那位编辑者之所以将这第三个文本(即玛拉基书)分为另外一卷书,是因为以色列人认为「十二」是个完全数字,所以有意将之独立,为满足「十二」的需求(21世纪旧约导论,544-5)。 此观点主要的证据源自亚九1节和十二1节,并本书的一1节,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以מַשָּׂא(神谕,和合本译为「默示」)作为开始,这个相同之处被视为是一个「匿名的记号」(丁道尔,229;又唐佑之,325;又傅理曼367,369)。这些学者还指出,编辑者之所以将本书称之为「玛拉基书」,是因为三章1节提到的מַלאָךְ「使者」的关系;他们表示这是编辑者的故意行为,是故מַלאָכִי(玛拉基)只是一个标题,而非真正存在的先知(纪博逊,3823;又伊贝斯,2;又丁道尔,228;又钟志贤,电子版)。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别的见解,如有人认为מַלאָכִי(玛拉基)实际上是作者的笔名,或是作者的头衔等(丁道尔,228;又唐佑之,325;有傅理曼,366;又华德凯瑟,6)。因为מַלאָכִי(玛拉基)一词是מַלאָךְ(使者)加上י(我的)这两个名词组合而成,所以他不应是一个专有名词(伊贝斯,2;又唐佑之,325)。尽管有人提议מַלאָכִי(玛拉基)很有可能是מַלאָכִיָהוּ(玛拉基雅)的简写(מַלאָכִיָהוּ的意思是「耶和华的使者」),然而这样解释仍并不能平息反对者的声音(唐佑之,325)。因为反对者认为,如果玛拉基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先知,在旧约其他的经典中应该会出现,正如其他先知一样(丁道尔,228-9;又唐佑之,325;又傅理曼,366)。同时,在本书一章1节的经文中,甚至没有看到作者介绍其父亲是谁,这在犹太人的自我介绍中是不合乎常理的(傅理曼,367;有丁道尔,229)。
以上所呈现的,是学界关于玛拉基书作者的争议。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卷书的作者研判,在学界有多少的争端,以及这些争端的理由之所在。特为帮助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了解这卷书。稍后,会提供关于本书作者争议的澄清部分。现在,请您安静的思考:第一,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认真的研讨圣经书卷的作者呢?作者的确定会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我们对这段圣经的理解呢?
[1] 古犹太教典籍。是以色列人被虏至巴比伦之后,在经典的钻研及解释方面文献。因为是在巴比伦时期留存下来,所以又称为“巴比伦他勒目”(Babylonian Talmud)。以色列人归回耶路撒冷后,文士以斯拉把重要的经典带回去,在耶路撒冷继续释讲这些经典的教义。这些讲稿及其他文士的释述,便为后人所搜集成为“巴勒斯坦他勒目(Palestinian Talmud)。《他勒目》原分二部:其一,“米施拿”(Mishna,意“覆述”)--这是犹太专家“他拿念”(Tannaim)——即拉比专门阐释犹太人伦理及商务方面的规则。其二,“革玛拉” (Gemara,意“学习”)--这是犹太专家“亚摩念”(Amoraim)——即注释者,注释经典用的笔记。这二部典籍曾在耶稣时期成为会堂的重要教学课材。
[2] 这就是为什么在福音书中,犹太人争论施洗约翰和耶稣是否是先知的时候会那么激烈;同样也解释了为何在耶稣行了神迹之后,他们激动的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神眷顾了他的百姓!”(路七16)
[3] 当然,对于玛拉基这样一位我们对他一无所知的作者,他所要表达的含义绝不是我们今天能够完全领略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对作者和写作年代的研究,从中获益。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