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3玛拉基书概述(2)
玛拉基书四章5-6节:“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在第一篇中我们已经呈现了关于本书作者的争议的问题。现在,这一篇我们将着重讨论本书的作者争议的澄清。目标在于帮助读者从这个澄清中,看到保守教会对于玛拉基书作者认定的立场。
一.作者与写作时期
1.本书作者的争议
2.本书作者的澄清
第一,关于专有名词的澄清。针对这种种疑惑,有几个问题值得读者注意。首先,关于认为מַלאָכִי(玛拉基)一词为非专有名词的判断实际上比较主观,因为其主要是根据מַלאָכִי(玛拉基)这个单词的批判,认为这是两个名词加在一起的结果;而且,他们从语源学的角度认定根本没有这样的专有名词(伊贝斯,2;又唐佑之,325)。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圣经的其他地方以「י」作为单词词尾的专有名词还是存在的,如אֲבִי(亚比,王下十八2,意「我父」);בְּאֵרִי(比利,创二六34;备利,何一1,意「我的井」)等。这些专有名词的存在形式都和מַלאָכִי(玛拉基)一样,而它们的专有名词性质则不被质疑,因此,מַלאָכִי(玛拉基)作为专有名词的性质也不应被质疑(华德凯瑟,6-7;又人人,67-8;又丁道尔,228;又唐佑之,324-5;又傅理曼367)。
其次,目前有许多人不将מַלאָכִי(玛拉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根据,很大程度是因受到LXX的观点影响。根据LXX的观点,我们便必须将代名词「我的使者」(מַלאָכִי)改成第三人称代名词「他的使者」(华德凯瑟,6),这样的改动实际上将会引发更多的问题(旧约综览,电子版),因为这显然是推翻了希伯来原典。根据希伯来文圣经,如果一定要将מַלאָכִי(玛拉基)意译,那么其直译应该是:「耶和华借自己(我)的使者向以色列所说警告的话。」而LXX却将这节经文译为:「耶和华的话……借他的使者说。」即是说,LXX在翻译时将一个专有名词(至少根据行文读来,它应是一个专有名词)译成「一般名词」(丁道尔,228),这个改动行为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被忽视。对此,大家必须知道,LXX作为一个翻译本,其并不具备比希伯来文原典更权威的条件(傅理曼,367)。谈到翻译本,其实它常常会存在有一些「主观性的错误」,致使原来的意思变得不明朗。[1] 因此,针对LXX的做法,正如华德凯瑟和包德雯所言,「这个事实只有加强了希伯来文经文之原典性与优越性,人名的观点也在此得着支持。(华德凯瑟,6;参丁道尔,228)」更何况,就是LXX自己,也将מַלאָכִי(玛拉基书)作为该书的标题(傅理曼,367)。
第二,关于《他尔根译本》做法的澄清。至于《他尔根译本》的看法,有一个问题很需要注意。如果原文有「文士以斯拉」这一短语,相信根据犹太人对圣经地认真、负责与执着的态度,绝不可能将之删去(旧约综览,电子版)。 既然我们无法从原典中看见这一短语,只能说这并非原典的内容,很可能是《他尔根译本》的一种推测而已。而且,就是《他尔根译本》同样「用这个词称一个历史人物。(傅理曼,367)」
第三,关于认为本书是撒加利亚书的一个附篇的澄清。有些学者提出,撒加利亚书九至十四章实际上是玛拉基书前面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玛拉基书和撒加利亚书九到十二章都是同一个系列的佚名作品。然而,读者只需仔细阅读就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写作风格等都有明显差异(华德凯瑟,7;又旧约综览,电子版)。正如傅理曼所言:「这一切都是臆测,没有一丝客观的证据支持。(傅理曼,369)」相反,仔细的人便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如标题,三个文件似乎都有一个相同的标题,那就是מַשָּׂא(神谕,和合本译为「默示」);但也就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其它方面的信息都不相同(傅理曼,369-70)。再者,如果真的有一位编辑者将撒迦利亚书九至十四章附加在撒迦利亚的名下,那么这位编者为何不直接写上撒迦利亚的名字呢?若是那样,不是做的更完美吗(傅理曼,370)?还有一个关键要点,学者们认为玛拉基书是佚名作品,那么玛拉基书是如何通过希伯来人严格的正典验证呢?要知道,希伯来人由于他们的文化因素,绝不会接受一卷没有办法考查作者的佚名先知书(傅理曼,370;又百科全书,975;又华德凯瑟,8;又人人,68;旧约综览,电子版),要知道「希伯来人以对他们的圣书的真实性极端热忱称着。(傅理曼,370)」由此可见,撒加利亚书九到十二章不可能是佚名之作,因此本书也不可能是所谓的第三个篇章。
第四,旧约圣经没有出现玛拉基先知之名的澄清。至于为何在旧约经卷中没有出现玛拉基的名字,这一点其实根本没必要特别在意,因为圣经中有不少的人物,照样「没有出现在提及他的书卷之外。(傅理曼,367;又丁道尔,229)」例如俄巴底亚先知就和玛拉基一样,读者在旧约的其他经卷中,也同样找不到他的详细资料(丁道尔,229;又21世纪旧约导论,544)。而且,根据犹太人的经典《他勒目》便可知晓,犹太人传统认为玛拉基和哈该、撒迦利亚一样,是「大会堂中的一员」(华德凯瑟,7-8;傅理曼,367)。
综上所述,根据我们手头所掌握的资料,针对玛拉基书一1节「这个标题语最自然的读法,就是视玛拉基为先知的名字」,只是其中没有「提到地名和任何资料」(21世纪旧约导论,545)。并且,所有想要推翻本书作者玛拉基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论述,以及认为本书并非一位真实先知的作品的论述,都不如传统教会的看法。因此,我们确定本书的作者是玛拉基先知,因为这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
那么,从这个澄清论述中,你得到了什么教训?这种对圣经真实性的研判方法,将如何影响你对圣经的态度呢?
[1] 「主观性错误」:指圣经译本的翻译者,因所处的时代和所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因素,在好的初衷下,造成负面的结果。如中文《和合本》就存在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约四24节。当时约翰福音的译者们在翻译时为了寻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于是将「神是灵」译成「神是个灵」。由于译者加上了一个量词「个」,导致了这句话无论从那个角度分析,都变成一个问题句。如从神学角度分析,灵是不可能被量化的;从命题角度分析,因为灵不可被量化,所以用一个量词来命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